沈葆桢,原名振宗,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侯官人。曾任江西九江知府、广信知府、广饶九南道、江西巡抚、船政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台湾近代化奠基人和领导人,为保卫和建设台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沈葆桢不仅参与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实践,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海防思想,在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详细】

沈葆桢的身份可以用三个兼任概括: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 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正是这三个身份,造就了沈葆桢的不凡人生。


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沈葆桢,以事业的拼搏,回报生活。此后, 沈葆桢因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屡获军功,而被曾国藩推荐, 并于1862年擢升江西巡抚,操办军务。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 清廷赏授沈葆桢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和头品顶戴。经左宗棠推荐,1867年沈葆桢任船政大臣,1875 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达到事业的顶峰。【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进士出身,林则徐外甥兼女婿

作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的家族和林家早有渊源,也导致了沈葆桢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的关系由此交织开来。福州城并不大,沈家在宫巷,林则徐母亲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则徐家先是在左司营,后迁居文藻山,离三坊七巷都不远,彼此其实算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走访起来相当方便。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激战洪扬,江西擒得太平天国幼天王

沈葆桢被授江西九江知府时,九江已被太平军攻克。于是,沈葆桢就到曾国藩军中主管营务,次年六月调署九江广信知府。

在江西巡抚任上,沈葆桢全力抵抗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护幼天王洪天贵,从皖浙边界进入江西,想借道去广东。沈葆桢命席宝田督师追剿,在江西石城俘获洪仁玕和幼天王。因此,沈葆桢再获赏,清廷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加头品顶戴。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沈葆桢因母病逝,回闽奔丧。 【详细】

沈葆桢小传
沈葆桢小传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

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任福建船政大臣。任内8年,他主持马尾船政局创建、投产,历尽艰辛,完成了第一期造船计划。他重视培养海防人才,设立船政局前、后学堂,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骨干。

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

沈葆桢对中国近代海防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对福建船政和台湾海防的经营——在主持福州船政局以及海军学堂期间,造轮船10多艘并培养了一批航海人才;在办理台湾海防期间,对近代台湾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开发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沈葆桢不仅参与了中国近代的海防实践,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海防思想,在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详细】


沈葆桢总理船政八年,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为中国造船业、军事高等教育和海军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建立远东最大工业基地——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在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的倡议下于1866年开始兴建的。1867年,在左宗棠的推荐下,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的工作,直至1875年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办总理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

对于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期间的历史功绩,有学者评价说:“作为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为创建中国近代海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封疆大吏中第一个真正进入近代化技术操作层面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人物。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自造中国近代第一艘蒸汽轮机战舰

办厂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中国在东亚的海军霸主地位。因此,福州船政局的定位,一开始就是要能够自己建造兵船。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诏书,宣布取消幕府制度,恢复天皇统治权力, 正式开始明治维新。1 5 天后,沈葆桢主持了第一艘木质兵舰“万年青”号的龙骨安放典礼。该舰长76.16米,宽8.9米,吃水4.54米,排水量1370吨;配置由法国进口的往复式蒸汽主机,马力150匹;顺风航速15节,乘员100人,装六门5.5英寸舰炮。 这是中国人近代自造的第一艘蒸汽轮机战舰。【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船政学堂

沈葆桢深知要科技强军,必须要培养人才。他提出“ 船厂根本在于学堂”。为此, 他首先在福建创办船政学堂即“求是堂艺局”, 培养自己的海军军官,学习西方近代造船技术。其首先开办的是法语学堂( 前学堂),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

其次, 他们深知光在国内培养,无异于闭门造车。于是,沈葆桢推动了中国第一波出国学习(海军)的浪潮。 【详细】

沈葆桢年谱
沈葆桢年谱

台湾的近代化从1874年沈葆桢渡台开始,1874年5月日军侵台,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台湾善后事宜。沈葆桢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到:“此次善后与往时不同,台地之所谓善后,即台地之所谓创始也。”指出台湾不能满足于回复和保持原状,而是要开创新的局面。沈葆桢赴台后,即着手对台湾防务进行周密筹划,奏准购置铁甲船、水雷、洋炮及军火机械,用西法在安平、旗后等处建新式炮台,由此迈出了台湾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钦差大臣 保卫疆土抵抗日寇 开发台湾

1874年,由于日寇侵略台湾,派兵占台南琅硚、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并兼理各国通商事务。沈葆桢到了台湾,积极加强战备,坚守城池,不久就迫使日寇知难而退,“遵约撤兵”。

沈葆桢守住台湾后,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移驻巡抚,强化台湾行政领导力

沈葆桢成功驱日之后,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意识到要保证台湾永系中华国土,须改革台湾行政旧制。

沈葆桢善后计划,第一个就是移巡抚驻台湾。他认为,福建巡抚与闽浙总督二者皆驻于福州城内,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是当时条件下最为合适。因此,沈葆桢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奏朝廷,请求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专门负责台务,为后来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开山抚番 引来东部大开发

沈葆桢强烈地感受到,只有打开横贯东西并与南北相连的信道,进入亘古以来不通人迹的大山深处,劈开东海岸悬岩绝壁,教山胞文化、知识和道理,教他们进步的生产方法,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的生产力,才能以实力掌握后山,以杜口实并绝觊觎,应为经营台湾之第一要务。

沈葆桢雷厉风行,一方面厚集兵力备战抗日,一方面立即着手开山抚番。日军撤退后,沈葆桢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开山抚番。沈葆桢治台新策中的"开山"并非单指芟除、开辟道路,"抚番"也不是单指抚绥生番,禁其仇杀而已。

开山抚番,解禁招垦政策,为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打开了台湾通向近代化的新道路,为台湾各民族的融合和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开矿兴工 率先提出铺设台湾与大陆海底电缆

沈葆桢还最先提出了铺设台湾与大陆海底电缆的建议。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率部赴台驱日,驻军台南,痛感闽台军讯不畅,奏请架设电线,以速军情。由丹麦商人德勒耶揽办。

沈葆桢认为:"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他详尽设计出跨海电缆路线,他在奏折中写到:从台湾府所在的台南到沪尾转向北沙渡海,过福清县之安寨登陆至马尾。清廷很快批准在台湾铺设电缆,"所请设电线通消息,亦着沈葆桢等迅速办理"。 【详细】

沈葆桢轶事
沈葆桢轶事

左宗棠

左宗棠

清同治五年(1866年)春,太后懿旨,升左宗棠为闽浙总督,设行辕于福州。6月25日,左宗棠上摺奏请在福州设局制造轮船。蒙太后恩准,8月29日决定在“马尾江之三岐山下,鸠工庀材,创立兴办”。于是朝廷加委左宗棠为“饮差马尾船政大臣”,命福建巡抚以下官员,一体协理船政。但不久陕西回民起义。10月14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沈葆桢只是推诿说“重孝在身”,不肯赴职。

左宗棠到宫巷两次,都不奏效,知道沈葆桢有许多难处,忙又奏请朝廷给沈葆桢有专事奏折权,“凡船政奏折无需经过巡抚衙门,仍由沈葆桢会臣领衔”。

左宗棠第三次到宫巷,亲口对沈葆桢说:“朝廷已特命总理船政,由部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其经费一切会商将军、督抚,随时调遣,责成署蕃司周开锡不得稍有延误。

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现为沈家后裔的住宅,是清代福州典型官宦人家大院。建筑基本保存完整,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沈葆桢一生中有许多创新的亮点。他办理船政,造新船、办新学、建立新式海军、促进中西文化新交流,建立起在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影响最为深远的工业基地;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船政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为我所用,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路子,成为近代教育的“开山之祖”;建立起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并培养了一大批海军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派遣留学生,促进了中国青年对西方文明的了解,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崭新一页,造就了一代精英,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科学与民主的方向发展,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先驱性的创举。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