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晚上9时2分左右,台湾花莲海域发生6.7级地震,对于厦门的市民来说,虽然只是虚惊一场,然而居安思危,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影片《2012》中的镜头成为了现实,那么我们的“诺亚方舟”——地震应急避难所,准备好了吗?
现状除一块牌子不见其他设施
20日下午,记者来到莲花公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转了一大圈,最后在公园靠近公路的一个小土坡上,找到写着“应急避难场所”的牌子。记者询问了五个在公园游玩的市民,其中四个人不知道莲花公园还是个地震应急避难所。“只多了一块牌子,跟其他公园没两样。”
据莲花公园一位管理员介绍,这个牌子两年前就已经竖起了,当时还跟附近的社区举行了一次地震应急模拟演练。作为地震应急避难所,目前莲花公园并没有地震相关的应急物资储放点和医疗救助点。她说,根据公园的硬件条件和人员配备,现在也做不到。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中山公园,除了比莲花公园多竖了一块牌子外,情况大致一样。据公园管理处主任说,中山公园面积大概有11万平方米,旁边高层建筑物相对较少,是一个理想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但目前公园里面也没有配备应急设施。
市民对应急避难所了解不多
带着小女儿在莲花公园玩耍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就住在附近,平时经常来公园玩,但不知道这里还是地震应急避难所。“平常走过去,也没注意竖着那么一块牌子。”他还说,19日晚台湾发生地震后,住在六楼的他带着小孩和老婆就往公园跑,“后来发现身上什么东西都没带,小孩子差点着凉了,如果那时候有条毯子就好了。”
在采访中,也有一部分市民表示知道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但有人质疑,只看见“地震应急避难”的牌子,并不曾看见或听说过这些场所有存放相关救急物资和应急设备。“地震一旦发生,即使能幸运跑到这些广场、公园,但如果没有水、食物,帐篷等物资,这些避难场所真的能够发挥作用吗?”
部门着手建立完整应急体系
带着这些疑问,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市地震局。据毛松林局长介绍,目前厦门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一共设置了16个地震避难场所,岛外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也分别设置了14个,容纳人数大概在百万人左右。并拟在明年再设立80多个应急避难所,争取覆盖每一个社区。
到底什么叫“地震避难场所”?根据2008年5月7日颁发的《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中的说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不仅要有空阔、安全的场地,还要在突发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生活服务设施。
而根据记者的观察,市内的几处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不具备相关的物质设施。毛松林坦言,目前厦门岛内的应急避难场所,由于经济等客观方面的限制,还达不到国标中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的要求)。“储备物资,必须具备专门的场所和看管人员;大量食物和水不易储存,要定期更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松林还说,在今年五六月份,市地震局和相关部门就已经着手建立一套借助社会力量,逐步完善的地震应急体系,具体做法有:联系一些帐篷、发电机、连锁超市等相关企业作为地震应急志愿者,一旦发生地震,可以马上调用应急物资,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他们还联系了每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附近的医院,专门成立地震应急医疗小组,如果发生地震,他们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毛松林透露:“我们已经在制作《防震减灾手册》,上面将用图示的形式,标出避难场所的具体地点以及附近的超市,让小区的居民清楚地知道应该逃往哪个避难场所,这个工作明年将逐步推行,争取每家每户都有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