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大家都在传,广东有家工厂出现了“无人工厂”,60台机器取代了600多个工人。
听起来逼格很高有没有?
经过在线君多番打探,好消息是,福建一样有!坏消息是,还没那么牛逼。
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尤其是90后更倾向于从事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工人流失率非常高,虽工资上涨但仍招工困难。机器换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提上议事日程。
工厂机器换人,离福建企业还有多远?
先来看看闽企特步的“机器换人”
两台智能机器人挥舞着印线喷头,有节奏地为传送带上的鞋面材料喷绘着鞋型纹线,鞋面上每个图案都整齐划一,丝毫不差。
在福建泉州市特步鞋业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道工序过去需4个工人操作,物料成本高,活儿又脏又累。现在用机器人,一次喷绘时间减少了1.2秒,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泉州市已在全省率先启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将建成制鞋、水暖卫浴、汽车配件等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减少用工20%至30%,降低设备成本30%至50%。
更牛X的广东工厂是这样的
而在广东的工厂,已经出现了“无人工厂”,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里,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就在几个月前,完成这些工序还需要650名工人。
海信在广东省江门市投资了最先进的空调自动化的生产工厂,据测算,在劳动力工位方面能够节省38%,产能可实现100%增长。
“几年前,向广东的厂家提‘机器换人’肯定会被赶出来,现在,任何一个关于机器人的话题都会吸引很多企业参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是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原话。
分析:“机器换人”也是把双刃剑
如果说“机器换人”是近年来严重困扰企业的用工荒、用工贵带来的产业变革,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必行之路的话,那么,“机器换人”也具有一个硬币的两面性,鼓励制造业企业更多地使用机器人,以替代薪酬越来越高的人工,以减少劳动力人数、降低劳动成本,让不少企业尝到了“机器红利”甜头的同时,企业“机器换人”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宏观经济活动走势不清,风险因素层出不穷,让企业家担心经济硬着陆,因此,直接影响了企业家的预期,他们投资的信心受到影响。
一边是某些企业家有心规模化地更新设备,换装机器人,但由于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过高、劳动密集型企业等特征,让企业家左顾右盼、有心无力。
机器人作为当代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代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投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处于工业链条上端的大中企业而言还能承受。但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因为涉及大笔流动资金被占用,因此,推行“机器换人”的地区,企业对政府激励政策的期望值颇高。那么,各地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如何?
福建还没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今年5月,业界翘首以待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主动适应制造业发展潮流,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其核心就是“智造”。
而作为中国制造的典型城市,东莞已经先动手了——“机器人”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在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件中,2013年起,东莞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2亿元鼓励企业“机器换人”。在佛山,注册的机器人企业达到规定要求的,将一次性获得500万元的奖励;佛山本地传统制造企业凡是采购使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也将获得每台1万元、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
浙江省也出台了针对企业机器换人的补助奖励政策。
而福建省,在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中,有“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到2020年,累计实施“机器换工”10000台(套)以上”的表述,却还没有真金白银的补贴政策。
明年或是机器人应用高峰期
“估计明后年是机器人应用的高峰期。”广工大研究院院长杨海东如此预测。各市政府官员和资本,都已敏锐地盯上了这个新产业。东莞目前从事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有200多家,一旦这个产业成长起来,不仅可以供应东莞的工厂,还能实现机器人产品的输出。
广工大研究院的成员企业去年与日本两家企业签了两个大单,并且会陆续与库卡、ABB等国际知名机器人企业开展合作。为搭建机器人供需平台,广工大研究院还举办了多场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对接会。据说还将办机器人学院,培养这方面的人才。8月4日,美的宣布与日本安川电机合作成立两家机器人合资公司,生产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
另外插播一则旧闻,去年底,闽商大佬陈发树就已经出手,21亿入股三一重工研发机器人。树哥怎么想?自己揣摩去吧。
(来源:闽商在线综合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参考报、工控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