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这次“开闸”是否会开启民间资本的一次狂欢?
政府出地,个人出钱
发改委特意强调,要放宽市场准入,企业和个人均可申请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同时要求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允许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的前提下将部分建筑面积用作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收益用于弥补停车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
发改委表示,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个人利用自有土地、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允许对外开放并取得相应收益。
“停车经济”商机巨大
按国际惯例,城市停车设施分布的合理比例是:配建停车场(按城市规划管理配建的停车场,如小区配建停车位)80%至85%、公共停车场(城市规划管理独立建设供公众使用的停车场)10%至17%、占道停车场3%至5%。
目前,福州二环路以内地区停车泊位缺口达5万个。厦门车位缺口则达到20万个左右。北京基本车位缺口达350万个。广州车位缺口超过100万个。
公共停车资源短缺,意味着巨大商机。
除了停车难,停车乱收费的乱象同样引人深思。据悉,目前北京60%左右的路侧停车位的收费管理掌握在一家改制后的民企手中,它掌握着北京8个城区的500多条道路、3万多个备案的路侧停车位以及不知具体数目的未备案路侧停车位。有专家表示,未备案的停车位不用向政府交纳占道费,其中隐含的利润十分巨大,而有些黑停车场甚至每日都能有2万元左右的非法停车收入进账。
看看已试点区域的反馈
得到顶层设计确认之前,不同资本主体参与城市停车场建设、经营早已走在了前面,比如在杭州、南京、武汉、广州、温州等,有些地方还提到地方政府规章层面。如武汉市于2008年出台的“办法”明确提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
然而,面对投资“蓝海”,民营资本的反应却有些冷淡。
自2002年以来,广州路内咪表停车如火如荼,而停车场建设却未有商家掏腰包。
无利不起早,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能否让社会资本从中获取足够利润,成为了社会资本是否愿意参与停车场建设与运营之关键点。有分析人士认为,就目前较为低廉的停车收费标准,投钱建设公共停车场存在回本时间长、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投资兴建停车场,动辄投资数千万,按目前停车收费标准,收回成本要十几二十年。一个商业项目是否盈利,一般是看它回本的年限是否超过十五年,如果超过,便会打击投资热情与信心。
面对这么低的回报率,民营资本要想从金融机构融资十分困难,这成为民营资本涉足公共停车场建设的一个心病。
新文件会促成投资热吗?
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国家发改委的文件放开的尺度更大。文件提到,要逐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收费。由投资者按照双方协议确定收费标准。
中规院交通所所长赵杰也表示,在相关政策推行的伊始,政府肯定会放开市场价格,以此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让民营资本心动的,是公共停车场可自主定价、配建商铺,公共停车场未达到饱和前周边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临时占道停车点等激励和保障措施。”投资者李勇算了一笔账,餐饮、汽车维修及美容等配套服务的收益加上停车场收入,投资修建公共停车场的回报率接近8%,投资回报期将缩短到10年左右。一些区位较好的地块,5年有望收回成本。
(来源:闽商在线综合第一财经日报、北京青年报、重庆日报、广州日报、新华网、羊城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