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

  自2018年10月1日开业至今

  自带网红体质圈粉无数

  走进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馆区(以下简称“集美新城馆区”),点开“掌上厦图”的“智能蓝牙导航”,你就能在这座挑高6层楼的知识殿堂,获知通往心仪图书所在书架的最短路线,快速找到目标书籍。“以人为本”新技术的运用,让集美新城馆区更懂读者心,成为厦门公共图书馆“数智化”(数字化+智能化)便民的新样本。

  集美新城馆区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是提升岛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公共文化建筑之一,2018年10月投入使用,馆舍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馆藏图书300万册,设有阅览座席4300多个,是福建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是厦图文化艺术中心馆区的2.3倍。自开馆服务以来,集美新城馆区立足自身功能定位,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截至2021年底入藏各类型文献191万册件,闽台关系文献、华人华侨、地方文献等重点特色文献建设成果突出,并以“馆中馆”形式建设成立“涉台涉侨文献馆”“地方人文馆”等主题馆。

  在厦门读者眼中

  这座拥有直径36米

  玻璃穹顶网红图书馆的诞生

  不仅在岛外新添一个阅读休闲的好去处

  它还带来公共文化服务的

  另一种打开方式——

  贴心

  在这里,如果你接到一通重要来电,只需走进馆内的免干扰电话亭就可以接听,既不误事也不影响他人;如果你要和朋友讨论问题,可找到馆内的学习交流室,就能随意畅谈……突破传统图书馆“借书读书还书”的单一功能,集美新城馆区从设计理念上就把读者放在心上,通过学习交流室、音乐创客空间、影音放映室、艺术展区、多功能报告厅等综合文化服务空间,满足了读者的不同需求。

  数智化更是为这份贴心带来更多突破

  让集美新城馆区成为

  我市现代化水平最高、

  最懂读者的公共图书馆

  ✔在这里,智能蓝牙导航系统依托馆内部署的1678个蓝牙信息点,对馆藏文献和馆内所有书架进行编码定位,可以让你以最快速度找到心仪图书;

  ✔位于大厅的瀑布书墙,由6片LED屏幕组成,一本本电子书从屏幕自上而下流过呈现,想看其中任何一本,只要点击,就可以马上阅读或扫码保存到手机上;

  ✔首创的“采书柜”智能设备,对接图书馆集成系统,实现馆藏文献对于读者需求的精准匹配,读者可利用“采书柜”第一时间借阅自己想看的新书,实现图书馆入藏图书和书店新书同步上架……

  图源:厦门市图书馆

  从高质量馆藏到高品质服务

  集美新城馆区不仅深受周边居民青睐

  也持续吸引更多读者跨岛而来

  在其拉动下,2021年厦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借书1.97册,年人均到馆1.26次。厦门市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图书馆面积,也从2013年的233.3平方米增至2021年的321.1平方米,增长37.64%;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由1.21册增至1.82册,涨幅50.4%。

  如今

  越来越多文化活动

  把阵地设在集美新城馆区

  进一步实现优质文化资源

  从岛内到岛外的嫁接

  为岛外居民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访谈:

  事无巨细巧设计 读者阅读更舒心

  林志军(现为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城图书馆主任,曾负责集美新城馆区筹建工作):

  从厦门岛内到集美有多路公交车,林志军最熟悉957路。这路车沿线的商检站和集美市民广场站,分别临近他的家和工作地——集美新城馆区。过去8年,他都是乘坐957路上下班,沿途见证了厦门公共文化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老图书馆”人林志军第一次来到热火朝天的集美新城是2014年,当时,集美新城馆区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内部装修还未开始。负责馆区筹建工作的林志军,主要任务是将厦图对新馆区的装修设计需求、功能布局等反馈给设计单位、代建单位,并现场督促各项任务落细落实。时间紧、任务重,林志军和同事长时间驻守工地,事无巨细考量馆内每处设计能否让图书馆运行更科学,让读者阅读更舒心。比如集美新城馆区古籍书库就做了两套恒温恒湿的空调系统,一用一备,更妥善保存珍贵文物;比如给网红穹顶加装智能遮光百叶,可根据日照强度、风力情况自动调节百叶角度,为读者提供科学的阅读照明等。

  2018年10月1日上午9点,集美新城馆区正式开馆。林志军站在5楼向下望,看到一楼中庭大厅里密密麻麻都是人。数据显示,当天集美新城馆区接待读者量达2.8万人次,创厦图单日读者量历史新高。“读者不仅有周边居民、集美居民,还有读者从岛内或者其他区赶来。”林志军如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旧心潮澎湃。

  “以前没有集美新城馆区时,我们总说文化艺术中心馆区的书架要爆架了,装不下更多新书,现在我感觉集美新城馆区也快爆架了。”林志军笑着说,期待厦门能建起更多更好的公共图书馆,让更多厦门人在家门口享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图源:厦门市图书馆

  集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