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两塔

福州是个多山的城市,现在的福州城区,左旗(山)右鼓(山),背靠莲花峰,闽江于城中穿流而过。

而长期流传着的“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民谚,所提到的这些山都在古城区的范围内。“现”的是乌山、于山与屏山,至今呈鼎峙之势,也是福州城别称“三山”的由来。“藏”与“看不见”的,都是三山的支脉。如今,它们仅仅是城中地势略高于平地而为人所忽略的小阜。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三山,为福州别称。明洪武四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王恭详细考察后认为,要使城内生态完好,必须把屏山、乌山、于山三山环于城内。于是便以石砌墙,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绕乌山、于山二山建城墙,广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圆形,整个布局,以屏山作为主山;于山、乌山东西峙作双阙,从而形成上佳风水。【详细

于山,又名九仙山,位于五一广场观礼台后。于山之名源于战国时期有于越族迁居于此,九仙山之名则来自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修仙炼丹的传说。【详细

乌山,又称乌石山。乌石山为三山最高巅且风景最佳,被称为三山之首。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共有三十六奇观。【详细

屏山,因其山如屏,拱卫州城而得名。山南现存五代十国之一吴越鲍修让兴建的“越山吉祥禅院”,即今之华林寺。屏山在宋代就是福州的游览胜地。【详细

多山的福州, 有“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说。为道尽这绵绵群山,便有了“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民谚。那现着的三山,如今依然鼎足而立。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白塔、乌塔耸立在市区于山、乌山之麓。两塔东西相对,互为犄角,构成榕城双塔之景。

白塔,矗立于于山西麓的万岁寺内。初建于唐天元年(904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内砌砖轴、外围木构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因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详细

乌塔,位于乌山东麓,是福建省最古石塔之一。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为德宗皇帝李适祝寿祈福而建的“无垢净光塔”。唐乾符六年被毁。闽永隆三年(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崇妙保圣坚牢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 康熙年间福州城台景观图中的镇海楼

    ■ 福州屏山镇海楼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齐名。福州镇海楼位于屏山之巅,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恭主持重筑福州府城时,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名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详细>

  • 清朝咸丰年间建造的镇海楼

    ■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镇海楼数次毁倒数次重建。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三尺,仅30余年便坍塌。<详细>

  • 清朝光绪年间建造的镇海楼

    ■ 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详细>

  • 民国初年拍摄光绪年间建造的镇海楼

    ■ 明清时期的福州,每年都要经受多次台风袭击,由于当时福州砖石结构的建筑较少,因此较之土木结构的更“屹立不倒”,老百姓便将这座楼当作一座风水楼,镇妖辟邪,保佑海上船只的安全和福州城的安定。镇海楼作为风水楼的说法便由此而来。<详细>

  • 四十年代改造成林森纪念堂

    ■ 1948年建成于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被人为拆除于动乱之中,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仅仅存世20余年。老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幢两层楼高青砖楼建筑。据介绍,这二层楼的层高都非常大,一楼的净高达到了十几米,二层还附有一个阁楼,当时被利用来做仓库。<详细>

  • 2006年重建的镇海楼

    ■ 2006年,在福州十邑同乡会的发起下,镇海楼开始重建,一比一复制明代镇海楼,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2009年初重新开放。而提及镇海楼的数百年历史,其“角色”从最初的城门楼样楼、航海定位标杆到后面的风水楼,可谓历经变化。<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法海寺里藏罗山

罗山即藏身在法海路上的法海寺中,脉属于山,位西北麓。原在五代罗城的通津门(俗呼“津门楼”)外,今法海寺后的岩壁上还镌有“罗山”两大字。其命名可能和“罗城”的“罗”有关。

光禄吟台与闽山

闽山在光禄坊东侧,又名玉尺山,为乌山的支脉。山上有“石平如尺”,宋时,石旁有法祥寺。光禄卿程师孟任福州太守,喜欢登石眺望,呤诗作赋,寺僧名其石曰“光禄吟台”,并请程太守题书,太守谦逊再三,不敢擅题,直到太守离职后,寺僧才叫人刻上“光禄吟台”,借程之名为寺院增光。

冶山,泉山,将军山

冶山,又名泉山,将军山,现位于福州鼓楼区核心地段,是三山藏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山脉。《八闽通志》记载:“闽越王故城即此,并取名“冶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冶城是冶山的重要标志,唐元和八年刺史装次元在山南辟有球场,上有望京山,观海亭等29景,作诗20首记之。明弘治前又辟有“曲水流畅”。

丁戊山何处?

丁戊山,是于山的支脉。在津太路之北,仙塔街西边,明朝处士傅汝舟居此,自号丁戊山人,名其所居为丁戊山房。现在位于安泰派出所边上的“七转弯巷”通往山顶的小路。现在此山已不在了,但庆幸的是在七转弯巷的大觉寺内找到了“丁戊山”题字,当然此山非彼山了。

芝山灵山都不在

芝山,旧生灵芝草,故名,为越王山支脉,旁有萧梁古刹“开元寺”。灵山指的是龙山巷,清《闽县乡土志》记载:“灵山,在龙山巷内,龙即灵之讹,一曰大云”。“开元寺”最早就叫“灵山寺”。

明《闽都记》记载“芝山,屏山之支也,与灵山联属,历代营建,铲凿殆尽”。

钟山与大中寺巷

钟山在达明路以西,乌山支脉,因巷内大钟寺,时闻钟声而得名,现在山已没有半点影迹,只留下一个“大中寺巷”的地名。明万历年间马森废“大中寺”为宅,见宋梁克家《三山志》钞本中将“中”误作“钟”,遂将错就错,取名“钟邱园”,在石上镌“钟山萃灵”四字。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编者说:

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 史由此开始。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之名始 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而“榕城”则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 。

三山两塔是福州的地标,而藏或不见的三山则隐身在市井坊巷之中,沉睡于 庙宇琼楼之下,在民谚中留得笼统的名分。

其实无需争论那些已经寻不得的山名谁才是更正确的那一个,沧海桑田的时 间里,它们或风光不再,或踪迹难寻,但我们始终,记得千百年前曾是它们勾勒 出福州的轮廓,守互着这一方水土和它的子民。如今,它们依然默默注视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变迁,镇守着它的安宁。

特别鸣谢

  • 福州嘎立立
  • 网然Wlan
  • 凌云壮志说
  • 皮可汐
  • Reaver-Z

策划/制作/投稿/联系方式

@Dirk_曦

@皮可汐

微博:@新浪福建 @新浪福建旅游 投稿

地址:旗汛口新都会财经广场七楼新浪福建

新浪福建旅游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