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都有不少被网友评为“天雷滚滚”的提案,比如把“扫黄”改名“扫色”,比如转赠公民二胎指标等等。网民们对寄予厚望的两会代表提出这样的提案表示出强烈的愤慨可以理解,然而当我们将情绪稍加平复之后理性地看待雷人提案,其实它们真的没那么可怕。

首先,在中国这个信奉中庸之道的国度里,政治会议上的沉默一直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门。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与自信程度的提高,两会代表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并非多数人所能理解与接受,也是一种显然的进步。由于专门的提案审查机构的存在,这些被认为雷人的提案很多时候并不会被列入正式的政策讨论与参考范畴里,更多的只是被作为一种意见的反映。由此可以显见的是,提出雷人提案的这些代表们,危害性其实远远小于那些从不发言或者做点头复读机的代表。

其次,两会作为参政议政的平台,许多人对他的组成结构并不理解。由于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我们始终认为人民代表就必须代表所有人民,而忽略了其职业、环境、所在区域等不同因素的区别,也由此忽视了其提案关注点差异性的区别。最明显的认同混淆是两会中的政协会议,政协代表并非依据居所地民众选举而来,而是严格划分职业界别邀请的。因此很多被抨击代表富人发言、代表垄断企业发言的雷人代表们,恰恰正在履行最符合他们代表身份的职责——为自己的职业界别发言。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社会不公的矛盾已经日益冲击到民众的基本利益,这种界别代表被明显地敌视了。

透过社会舆论对雷人提案的不满,彰显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我们可以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对两会的关注日益加深,也由此对于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提案、代表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令人忧虑的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公民教育以及透明公正的选举历程,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理解、对于两会以及公权力的信任感正处于严重的下滑状态。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政府能够真正执行和保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力”这一基本的民主理念,那么民众自然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接受多元化的社会意见,学会如何接纳不同的甚至是荒唐的公开意见,学会不再视雷人提案为大敌而是一笑而过。也唯有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解放思想”的进步,这个社会也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与持续发展的动力。

(锐评论两会每日评现向大众征集时评,选题须与两会相关,内容不限。文稿请发至邮箱:xieming@fjmail.sina.com.cn,标题请注明“两会每日评来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