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曾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中国人自古就有着对“金榜题名”的执着观念,那些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更是被大家冠以“天之骄子”的名号。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那个时代,上大学也就意味着工作包分配、意味着亲戚邻居们羡慕的眼光、意味着自此迈入“精英阶层”。独木桥通向的彼岸,是前途无量的金光大道。
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扩招,随着扩招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18~22岁人口数的比率,从1999年的5%左右,迅速升到了2010年的26.5%。由于高招计划增长以及高考适龄考生人数下降,今年福建省的高招录取率将超过80%,甚至接近85%。【详细】
“一个广告牌掉下来砸死十个人,就有九个是大学生。”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侧面说明了如今社会上的大学生之多。于是,大学生沦为“大众”的代名词,我们也很难再听到“我是大学生”这样自豪的声音了。
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分析: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就已经呈下降趋势,高中教育学龄人口也于2007年后开始下降。小学、初中和高中学龄人口的下降势头将分别持续至2018年、2011年和2024年。大学学龄人口规模的下降趋势将在2011年开始出现,并至少持续至2028年。学龄人口少了,应届考生也就少了。
一方面,自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扩招以来,全国众多院校放低门槛,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招生名额。另一方面,近年来全国新增了不少高等院校,形成越来越多“大学城”的同时也贡献了大量招生名额。
再一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许多高校应景新增了不少专业,如光电信息、物流管理、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也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详细】
在传统观念中,留洋意味着“海龟”,意味着镀金,意味着先进的文化与思想。不知不觉,周边的学生们越来越热衷于出国留学了。刚高考完的中学生想出国,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想出国。
家长也迫不及待的想把孩子送出国外,哪怕是咬着牙也上。留学潮也就愈演愈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多家长在孩子高考失利,把留学当成一条退路。也有的是不满本科专业,中途选择留洋。
过去十多年里,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上大学在中国成了一件越来越轻松的事情,有人形容“大众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如今,“精英教育”正在成为一个重新被拾起的目标。
在压缩本科招生计划的同时,一些名牌高校减少甚至取消了专科、高职层次的招生。而许多高校在一度大幅扩招研究生后,宣布要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调整结构。
曾经的大学生,都是经过“万里挑一”选拔出的精英,有着扎实的学习基础和极高的学习热情。这与如今许多沉沦在逃课、泡吧、谈恋爱、通宵打游戏的大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由于大学教育采取学分制,于是“唯学分论”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导观念,“反正也拿不到奖学金,不多不少,考个60刚刚好”是他们的心声。如此氛围之下,怎能指望毕业出来的大学生人人都“含金量”十足?
有人说,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是伤不起的一代。我们小的时候,读大学毕业后工作是包分配的,我们长大以后,大学毕业就得面临失业;我们小的时候,公务员还是一般的工作,我们长大以后,公务员考试却比高考更激烈……【我来跟帖补充】
如今的高考让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学者有其校”,但大学文凭贬值的后果就是产生大量的过剩毕业生,大学生的工作成为了难题,“毕业=失业”成为大多应届生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解决不了就业这一最实际的问题,大学录取率再高又有何用?
结语:大学录取率上升的实质是:大批量的学生被送上“大学”这道生产流水线的同时,也有大批量的学生从流水线上出产,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