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前往水产品批发市场购买要检测的水产品。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郭钦转通讯员王依璐)春节临近,厦门市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市场上常见的鱼虾蟹等水产品,如何确保其中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又是什么人在背后为市民筑起这道屏障呢?

  晨报记者近日走近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用专业的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服务市民的热情,默默当好厦门市民餐桌安全的“把关人”。

  他们便是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他们常常把实验室比作“战场”,而检测技术,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近来,为保障春节前厦门市场水产品质量安全,他们不断加强安全监测力度,为市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夜晚批发市场“双随机”

  晚上9时许,熙熙攘攘的厦门夏商(高崎)水产批发市场里,来了一批奇怪的买客。

  他们进出不同的商家,石斑鱼、大菱鲆、对虾、鳜鱼、金鲳、鳗、锯缘青蟹及贝类牡蛎、缢蛏、花蛤等市民餐桌上常见水产品,每样只买一点,还要登记每种水产品的名称、重量、场地等信息,并贴上编号。

  这是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质量安全与疾病监控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在市场监管单位的配合下,为例行检测进行“双随机”的样本采购。

  “双随机”,即参与样本的采购人员是随机的,选取的水产品批发商家也是随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保证选取检测样本的科学性。

  当天晚上,工作人员共取得30批次的样本。据了解,这样的例行检测差不多每个月会有一次。春节前夕,他们还将增加检测的频次和批次,以进一步保证样本数据的可靠性。

  “前处理”关系实验准确性

  这些新鲜的鱼虾蟹在进入实验室精密仪器之前,还要经历极为复杂的“磨砺”。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称之为“前处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实验人员分解样本的过程似乎跟厨房里没有区别,他们用的是菜刀而不是手术刀。然后,样本会被放进普通的破壁机里打成令人毫无食欲的糊糊状。

  接下来才是有技术含量的环节。

  据介绍,根据不同项目的检测要求,要对样本进行不同的前处理。如果要检测石油烃的含量,样本就要进行皂化处理,即用强碱对样本进行处理;如果要检测重金属含量,则要对样本进行强酸消解处理;如果要进行药残的检测,则要用有机溶液对样本进行萃取等。

  检测如在游泳池找一粒砂

  试管、白大褂、精密仪器……仪器检测阶段,这一幅极为严谨的场景,基本上符合市民对于实验室的想象了。

  10-10、10-9……这些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数字,往往就是实验室里对各种有害物质检测的比例。

  比如氯霉素的检测,国家的检出标准是10-10。实验人员介绍,虽然不能说是大海捞针,但跟在一个标准游泳池里找一粒砂子差不多了。这需要实验人员具有高度的细心和很高的专业素养。

  准确的检测数据出来后,将形成专业的检测报告,为水产品安全的主管部门———市海洋发展局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据介绍,近10年来,农业农村部对厦门的水产品检测,从未出现不合格的情形。

  实验室团队技术领先

  2019年11月份,在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技术人员林功师、林涛代表福建省参赛,斩获全国团体第一名。其中,林功师获全国个人第一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林涛获全国个人第九名、“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高度重视监测队伍的综合实力。2011年以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组织的一次又一次的技能比赛中,如海洋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竞技大奖赛、海区检测项目竞赛、水产品禁用药物残留检测技能竞赛等,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每次都积极参赛练兵,不断提升监测队伍的业务水平。

  “及时、准确地出具检测结果,保障一方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我们新的使命与担当。”研究所质量安全与疾病监控研究室的负责人介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检测方法不断完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需要团队用知识武装头脑,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

  数据

  2019年全年共计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425批次,其中,药残监测235批次、有毒有害物质监测190批次。

  省海洋与渔业局对厦门产地水产品中禁用药物残留快检28批次,结果全部合格。

  2019年6月-8月,分别联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多次前往翔安区刘五店村苗种场和海沧区鳌冠村苗种场进行监测采样,完成国家级采样任务100%,完成省级采样任务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