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日报
昨天清晨5时30分,天空刚刚浮出鱼肚白,在中奥游艇码头和刘五店海监码头,翔安区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已经集结完毕。执法船、快艇和渔船的马达陆续转动起来,载着两百多名执法人员兵分多路,驶往鳄鱼屿周边海域,对整治范围内的竹蛎养殖设施进行依法拆除。
翔安区此次多部门联合执法,重拳出击,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海域养殖清退工作,确保全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要求完成竹蛎养殖设施清退任务。据了解,此次将对2815.6亩竹蛎养殖设施进行依法拆除,其中马巷镇2417.58亩、 新店镇398.02亩,依法拆除工作为期两天,到4月23日结束。
蓝天之下需有绿水映衬,海洋生态保护的红线必须死守——这些养殖设施不止影响海上航道,海域养殖清退工作一刻也耽误不得,打响海域整治的“保卫战”刻不容缓。一直以来,翔安区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只为净化海洋环境、提升滨海景观,留下绿水蓝天,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画卷。
拆除有力
钩机高效清除设施 小船配合外运垃圾
从《钩机船作业区示意图》上看,此次联合执法将鳄鱼屿周边海域划为多个作业片区。昨天清晨6点,按照预定计划,水上钩机分别抵达琼头、陈新、井头、下后滨等多个片区,同步展开拆除作业。
在陈新片区,多台钩机装载上浮箱,驶过滩涂,向着竹蛎养殖设施开去,“长臂”一伸一钩,竹竿、绳索等被成片带起,几下过后,一片养殖设施就被拆除;而多艘收集船紧跟其后,将竹竿和绳索这些漂浮垃圾一一进行清理,随后马上外运。
在下后滨片区,船载钩机直接开到了竹蛎养殖设施的边缘,“长臂”过处设施都被拆除,船随机调转、转圈,很快就将船的周边区域清理干净,随后向大片设施的更深处进发——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清除了大片设施,海面上也开阔起来。
据了解,承担此次养殖设施拆除工作的是翔安市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市政公用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昨日共出动40艘收集船、2艘指挥船和190名水上作业人员及10台水上钩机。
组织有力
各部门紧密配合 高效推进拆除作业
此次拆除的2815.6亩竹蛎养殖设施,此前在各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已经完成了测绘和商谈,并签订退养补偿协议。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行动选在清晨6点左右是因为正值低潮,养殖设施的分布能够一目了然,拆除过程也会更加有序、高效。尽管时间很早,但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提前抵达现场,或检查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或现场对接行动细节,或调整现场的相关方案,行动迅速,彰显战斗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部门更是紧密配合协作,凝聚合力,共同推动拆除工作高效进行。
在组织架构上,此次行动分为指挥组、岸上和海上警戒劝导组、养殖设施拆除组、应急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指挥组由区领导挂帅总指挥和副指挥,分路对拆除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岸上和海上警戒劝导组由镇街、农业、公安、城市执法、海洋执法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确保拆除工作顺利进行。
保护有力
去年排名第一 今年继续发力
昨天启动的这次竹蛎养殖设施拆除统一行动,只是翔安区海域整治的“保卫战”的其中一场战役。在过去的2019年里,全区的海域养殖清退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中。
2019年,翔安区在这个领域交出了一份很亮眼的成绩单:实际清退海域养殖设施5771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全市海域退养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其中,翔安区辖区海域内3721亩,因机场建设用地需要南安辖区海域内2050亩。
进入2020年,则是海域清退的关键之年,翔安区将于今年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海域养殖清退工作。
除了昨天的统一行动以外,马巷镇征拆退指挥部、新店镇征拆退指挥部正在加快推进石蛎养殖12614.96亩的界线划分工作,已召开涉及退养社区主干、工作组成员会议,经多方协商,目前石蛎养殖分配方案初步达成共识,计划5月份完成清退,拨付养殖清退补偿款。
此外,欧厝以东海域养殖清退工作也持续进行中。此前2019年,大嶝街道已清退竹蛎养殖、海带吊养设施面积996亩。截至今年3月底,新店镇征拆退指挥部、大嶝街道征拆退指挥部已完成镇(街)海域清退工作点的组建,工作人员进驻退养社区,召开辖区水产养殖清退整治工作动员部署会;目前,正在组织辖区海域滩涂水产养殖设施的申报、公示、协议签订和强制拆除清表工作,预计9月前完成海域清退相关资料整理归档。
值得注意的是,翔安区还充分考虑了相关的民生问题,接下来将采取更务实的转产就业措施,逐项落实民生保障,最大程度取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确保清退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