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结果。共有10个单位和个人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其中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获捐赠奖。
基金会的创立人黄仲咸是已故的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银行家、慈善家。几十年来,黄仲咸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累积资金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独资捐建的学校、医院楼宇及村道等共有50多个项目,却没有一座写上自己的名字。
人物名片
黄仲咸(公元1920-2008年),南安市码头镇人,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银行家、慈善家。他是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创立人,也是“金鸡母”捐助模式的首创者。 几十年来,黄仲咸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累积资金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独资捐建的学校、医院楼宇及村道等共有50多个项目。据统计,2014年,基金会捐赠1200多万元支持福建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
从懵懂少年到亿万富翁
黄仲咸家中兄弟姐妹8人,由于家境贫寒,读到小学5年级,他不得不辍学回家。
1935年,15岁的他离开家乡,从厦门漂洋过海,到印尼去找先他而到的大哥,并在那里开始了打拼。
刚到印尼时,他在农场做工,在山上种地,还养过猪,也当过水手和缝纫工。
在哥哥的杂货店帮忙打理,由于聪明好学,很快就摸清门道开始能独当一面。
后来他到印尼一个小岛打理一家小店,工作出色备受老板赞赏。哥哥出资买下那家店由黄仲咸独立经营。
黄仲咸经过认真考虑,决定扩大小店经营范围,增加销售品种,延长营业时间,让岛上居民不出岛就可以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不必再到很远的地方去买东西。他的生意一下火起来,他也挖得第一桶金。
这时奉父母之命回乡完婚,新婚不久又重返印尼,妻子并没有随行。到印尼后除经营杂货店,他开始尝试水上运输。他买了一艘帆船,沿小岛的水路到邻乡收购、销售土产,生意很红火。
1948年妻子到印尼后,黄仲咸接手经营大哥手下的一个农场。妻子不仅让他在生活上免除后顾之忧,在生意上还不时为他出主意。看到船运业是印尼的朝阳产业,他组建起自己船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
此后,他看准当时纺织业中比较薄弱的印染业,几经发展为后来投资房地产、金融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中期,印尼的金融和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黄仲咸组建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就这样从在“千岛之国”经历各地辗转,从无名小岛到雅加达,黄仲咸造就了印尼商界的不败传奇。
“事实上的中国首善”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998年,黄仲咸毅然变卖海外所有财产回国专注于公益事业。
回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包括儿女。和做生意一样,他认准的事情决不犹豫。
1959年,他应邀回国,参加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目睹解放后祖国的巨变,也看到了家乡落后的面貌,遂捐款资助家乡兴建仙都小学。
黄仲咸1990年首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1993年捐资2000万元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12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1994年又投资近1.5亿元在厦门市建造35层,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其运行收益拟作全国科教奖励基金。
随着黄仲咸把全部精力扑在基金会和慈善事业上,一个问题开始困扰黄仲咸——他的资产再大,但假如不能循环发展,总有坐山吃空的危险。于是黄仲咸想到投资物业的办法,因为黄老通过商人的嗅觉感到厦门的地价一定会大涨,而投资物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将收取的租金用来维持基金会的日常运转。
于是黄老投资兴建起两座“必利达大厦”(“必利达”是印尼语,乃“灯塔”之意)。“这是金鸡母,它一直生金鸡蛋,我睡觉它也生,它永远有钱……我这个脑筋动了很久啊,假如没有钱,基金会总是受穷,它哪里有发展呢?”
2005年2月3日,黄仲咸在厦门市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厦门两处必利达大厦、银行存放的11000两黄金、800万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
此后为保证万无一失,他又动员家中妻小签下声明,其中妻子戴子媛的声明书写道:
“我(戴子媛)是黄仲咸的惟一合法妻子,我丈夫决定将其独资建造的厦门‘必利达大厦’的全部产权和收益权,作为‘黄仲咸科学教育基金’的永久性业产并交由黄仲咸科学教育福利基金管理人管业、经营,本人表示完全赞成,决无异议。本人衷心地希望和要求,将来所有黄仲咸的合法继承人和基金管理人应严格遵照黄仲咸先生遗嘱行事,使黄仲咸先生的夙愿得以充分实现。”
2003年,黄仲咸大病一场,病愈后黄仲咸加快了将自己财产过户给基金会的速度。
2006年8月18日,他将厦门必利达大厦(估值达3亿元)的土地房屋权证移交给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促成厦门史上数额最大一笔捐赠。
黄仲咸先生独资捐建了60余栋大楼,却没有一座写上自己的名字,大多以家乡“仙都”命名,或“印华楼”、“继志楼”等,仅个别用父名称“念慈楼”,表达反哺之情。黄仲咸先生去世后,基金会为了纪念他,将一些学校大楼命名为“仲咸楼”。
他每次返乡,从不住高档宾馆酒楼,而是住在设备简陋、日租金不超过30元的教育局招待所。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爱人过世时亲朋好友吊唁的“金银钱”,黄老先生也都悉数捐献给社会公益事业。
几十年来,黄仲咸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资金高达5亿多元人民币。在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黄仲咸的现金捐赠排行第七。然而榜单上黄仲咸现金捐赠额的旁边还附注着一行小字:另有价值数亿房屋……若非排行榜不计实物捐赠,黄仲咸可轻松越过现金捐赠约2亿的当年首善,成为当年名副其实的中国慈善家第一人。
不足3元的伙食和10平米的卧室
黄仲咸的家占厦门市必利达大厦第32层的半个楼层(另外半层是基金会办公室兼员工宿舍),黄家餐厅就是基金会的公共餐厅,这个餐厅每个月的伙食费是4000元,基金会一共有工作人员14人,加上共同用餐的黄仲咸和他的子女共计17人,平摊下来每人每餐的伙食标准不到3元。
记者在采访之后盛情难却留下来用餐,济济一堂的餐厅一共端上来4个大碗——两大碗面、一大碗炒饭以及一大碗排骨汤,十几个人低头吃得十分畅快,没几分钟记者左边的黄四小姐(时年已经60岁)已经吃完,由于黄仲咸家里为了省电费不装空调,她吃得一头大汗,但是仍旧笑嘻嘻的,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秘书长林再发告诉记者,黄老在家的时候,也这么吃。
随后,记者来到黄老的卧室参观,大小不过10平米,一床一桌一柜,墙上安着壁扇,余无其他。
黄仲咸不仅在个人生活的花费上力求节约,对自己要求的严格也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每天晚上7点左右睡觉,凌晨4点准时起来——他生前对子女的要求亦是如此。
富爸爸和穷子女
黄仲咸有6个孩子,大儿子在香港做小生意,二儿子在印尼当货车司机,三儿子在基金会担任副理事长,四女儿和五儿子同住厦门,六儿子在吉隆坡做公益事业。
六个子女没有一个像黄仲咸那样创下大事业,父亲的遗产他们也不能继承。对于子女的将来,黄仲咸说:“你自己奋斗,我不管你。”他的理由是:“40年来我从东印尼跑到雅加达,发现做大事业赚大钱的,都不能过代。”
“你看,垮掉了吧,有什么意思?我做的才有意思!”黄湘江告诉记者,但凡有印尼大财团垮掉的消息传到父亲耳朵里,他父亲就会高兴的如此感慨一番,黄老的言下之意就是,公益事业才是千秋万代的恒久伟业。
黄仲咸虽然有家财万贯,但是他的妻子和子女没有能享受到,他本人也没有享受。黄仲咸花钱的大手笔,全部用在了公益事业上。
(来源:闽商在线综合东南快报、南安商报、公益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