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地补助创客政策全梳理,你真的懂创客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继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创业潮、上世纪90年代“网络精英”创业潮之后,此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三次创业潮的形成,众创空间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继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创业潮、上世纪90年代“网络精英”创业潮之后,此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三次创业潮的形成,众创空间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今年初以来,来自国家层面的系列动作让众创空间广受关注。7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力争2017年底建成100家以上,2020年底建成200家以上众创空间。各地市也相继出台了针对“创客”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空间支持和便利化支持——

厦门

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运营1年以内的给予20万元补助;运营满2年的补足至30万元;运营满3年的补足至40万元。

泉州

对运营模式具有特色,且建设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投入300万元以上的市级以上众创示范空间,按其投入资金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漳州

众创空间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吸纳创客10户以上,同级财政可按照新建每平方米50元、上限50万元,改扩建每平方米30元、上限30万元给予补助,配套创客公寓面积可计入总面积给予补助。

每成功孵化一家企业,且企业在本市实际注册运营一年以上的,同级财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众创空间2万元,企业存活期超过2年的,再追加奖励3万元。对获得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市科技专项资金给予每家50万元的奖励。

福州

提出2017年底前建成20家以上、2020年前建成40家以上众创空间,不断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

三明

组建众创空间创业导师库,志愿为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者们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咨询、项目评审和推介等系列创业服务。

“创客”是怎么火的?

自从今年两会“创新创业”被郑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梦”运动便在神州大地兴起,而作为这场运动的物理载体“众创空间”顺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政府、学校还是对回报有着更高要求的企业均一头扎进狂欢。

很显然,以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为分水岭,创客空间或者又叫众创空间,这一此前在国内属于小众的民间产物被迅速置于镁光灯之下,被打量,被解剖,经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解读然后被迅速复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让人咂舌。

好的众创空间就像一张名片,能为自己代言,让包括创客、资金、政策等在内的各种资源自发向自身靠拢。这种优势很可能是政府一厢情愿的,而又是对外招商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新一轮的造空间运动中,各地政府争夺得很厉害。

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众创空间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由于社会长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重视不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培训水平低,因而创客显得“不够用”了,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企图通过“拉郎配”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将不是创业的项目放入众创空间。

同济大学《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调研报告》就指出,在对长三角地区的众创空间进行调研后发现,众创空间“有店无客”、人员参与度低,长期保持活跃参与人数不多。针对创业者、创客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出现这种状况并非偶然。

众创空间的真金白银政策,也让地产行业看到机会。许多开发商也瞄准了各类“创客空间”。比如优客工场、SOHO 3Q、小样社区、万科云创客空间等。一方面这是地产业的转型之举,但是如何避免以创客空间之名,行商业地产之实十分重要,名不符实的众创空间对于创客们来说是压力而非支持。

除此之外,与国外创客空间发展成熟相比,当前中国很多众创空间配套服务不到位,办公环境成本高、宽带网速慢,难以获得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等支持,而且缺乏产业链或产业生态的支持。

创客空间很多只是充当房东的角色,只负责提供场地,但是众创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创业文化、氛围、环境和社区的概念,注重的是综合服务能力。

科技主管部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当前众创空间已处在风口上,但是要屹立风口还需自身完善。

(来源:闽商在线综合福建日报、东南网、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闽商在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闽商在线(微信ID:minshangol)——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