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诞辰141周年 这三件事你必须知道

提起陈嘉庚,很多人都不会陌生。141年前的今天,著名闽商慈善家陈嘉庚在集美一个贫穷小渔村出生;他走了54年,但天上有颗“陈嘉庚星”依然闪耀。他一生创办和资助118所学校,被师生尊称为“校主”。

提起陈嘉庚,很多人都不会陌生。141年前的今天,著名闽商慈善家陈嘉庚在集美一个贫穷小渔村出生;他走了54年,但天上有颗“陈嘉庚星”依然闪耀。他一生创办和资助118所学校,被师生尊称为“校主”。

今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期间,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将一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亲授予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先生,习总书记说,中国有今天,这位华侨付出了很多。去年的今天,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时,习近平还曾写信给集美校友总会,赞先生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

他是“校主” 一生创办和资助118所学校

作为一个商人,陈嘉庚无疑是成功的,不过,这种成功在历史的高度来评论,甚至在当时,并不足以让人对陈嘉庚产生太多的敬佩,至少陈嘉庚不是华人中最富的,也不是当时无与伦比的经营之神。所以说,这时的陈嘉庚,商人的陈嘉庚是沉默的。

提起陈嘉庚的伟大事迹,对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的可能是轻财重教的华侨富商这一印象。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历史上,在商人重教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商人在规模或思想上超越过兴办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为代表的陈嘉庚。

对于嘉庚先生,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一个身份——校主。陈嘉庚17岁去南洋经商,他一贯主张“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

“他把办学,当作了一种职责,所以,他一生为办学倾囊。”陈嘉庚的侄孙陈忠信说,陈嘉庚先后在集美乃至厦门和闽南各地及新加坡等地创办和资助的各种类型学校,总数达118所。在如今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陈嘉庚被师生尊称为“校主”。

他是严父 几乎不与子女讲话

陈嘉庚之子陈国庆回忆,陈嘉庚先生把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事业上和社会公益上,这使他与外界的接触多过与自己家庭的联系。

“父亲1874 年10 月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今厦门市集美区),9 岁入私塾读书,17 岁离开故乡集美,赴新加坡,在祖父陈杞柏的顺安号米店学做生意,20 岁返回家乡完婚,又从塾师读了几个月书。22 岁再度南下新加坡在祖父的米店做事,一直到31 岁那年,顺安号停业,才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从最初创办的新利川黄梨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砖窑,到后来的橡胶熟品制造厂,前后创办的工厂30多家,开设的商店百余处,垦殖橡胶园、黄梨园各万余英亩,雇用的职员工人常达数万人。

父亲的事业到1925 年进入黄金时代,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他显然是南洋一带的富豪之一。可是他在生活上自奉甚俭,起居有常。

他的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早晨5 点30 分起身,晚上12 时才返家。他的晚餐很简单,一碗白饭、一碗番薯粥、一块红豆腐乳而已。饭后无论是在家或在怡和轩,照例散步30 分钟,才开始办事。

父亲把他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事业上和社会公益上,这使他与外界的接触多过与自己家庭的联系。他甚至长期住在怡和轩,几个月难得回家一次,使他与子女间的隔膜愈来愈甚。在家里,从来未看过他的笑容,他只和太太交谈,与其他子女从未讲过话。儿女们对他十分畏惧,觉得他是一位威严很重的父亲。每次他回家,一听到他的汽车声,儿女们一窝蜂地躲入房内,待他晚饭后出门,才敢踏出房门。他每年农历新年总是在怡和轩过,大年初一儿女们到怡和轩列队向他拜年,由于彼此无话可说,前后不过30 分钟便离去。”

他有点“抠” 对自己生活要求简朴

陈国庆说,父亲陈嘉庚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平日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他从来不在外头乱花费一分钱,即使是怡和轩附近的菜馆、咖啡店,也未光顾过。在他比较年轻的时候,有几年他晚饭后不去怡和轩,偶然会带妻儿到勿洛或丹戎巴葛海边游玩,回家的路上顺便吃一杯冰淇淋,这算是在外头最奢侈的花费了。他一生只看过一部电影,是在新加坡首都戏院看的,那是一部为筹赈会义演的片子。他一生只带妻儿到新世界看过一次拳击比赛。

他自己的生活简朴,也要求家庭中成员过同样的生活。陈国庆读书的时候,母亲买一条领带给他,陈嘉庚先生看见了,斥为浪费,不许用,从此陈国庆不敢打领带,一直到自己创业时,才打领带。在英校八、九号班就读时,陈国庆曾向父亲开口讨钱购买一架打字机,被他拒绝了。家中的一套家具,用了十多年已破损不堪,母亲向他要钱换一套新的,结果被责备一顿。

陈忠信也说,伯公对教育很慷慨。但是,对自己就很“抠门”。“小时候,我去过伯公家玩,他住着两层楼的房子,但是只用其中两间。”

一间是卧室,里头只摆放床铺、衣柜,还有一个痰盂;办公室更加简单,就是沙发、办公桌。“伯公身上穿的衣服,有好几件是打着补丁,实在穿不了了,他就给我父亲穿。”陈忠信说,“伯公在海外多年,教育理念比较超前。”“他主张‘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不遗财产给子孙’,所以,他的家产几乎都倾注在教育和支援抗战上,没有留给子孙。”

(来源:闽商在线综合海峡导报、福州微生活、扬子晚报、厦门大学新闻中心等)

版权声明:本文由闽商在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闽商在线(微信ID:minshangol)——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