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春,美食作家。因一块来自厦门的馅饼与厦门结缘,再到来到厦门从事美食相关的工作,她笔下的厦门活色生香,味道别致:

  一饭一蔬,一座城

  若是懂得它的滋味

  便能遇见它最好的芳华

  

  《爱上这座城的“滋味”》

  作者:许晓春(美食作家,《厦门饮食文化》作者)

  “鼓浪屿的体温高达39度,鼓浪屿不能没有海水浴,鼓浪屿穿上游泳衣,走进了夏季。。。。。。”1987年某一期的《厦门文学》杂志里,诗人这样吟咏着鹭岛的仲夏。而差不多也在那个时候,我还是一名“小镇文艺少女”,厦门一位爷爷寄来了一盒馅饼,打开绿色盒子包装,皮酥油润,内馅细嫩,咬上一口,便成了我对厦门最初也是最深的味道记忆。

  数年后,我来到厦门上大学。车子缓缓驶入思明南路的那个秋日午后,两边高大的骑楼和市井味,混合着沙茶面、面线糊和花生汤的香气,一下子涌了过来。现在想来,这似乎预示着,此后的日子,我的青春岁月,人生的鲜花与泪水,包括我的笔尖和舌尖,将与这座海滨小城紧紧相连。

  一晃二十几年,我已经深深融入了厦门这座城市,这片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土地。但最奇妙的是,曾经的“味道记忆”是如此强大的密码,让我对闽南文化和厦门美食的挚爱和眷恋与日俱增,成了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

  2000年初,我开始应媒体、杂志的邀请,撰写有关老厦门、闽南文化的文章。在更系统的追溯中,发现有很多闽南的老手艺、老物件甚至食物,有因时事变迁而消弭之虞,不由得多了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其实,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感受它的美食。毕竟,美食正是一个地方历史和人文最活色生香的载体。食味是生活的真味,是凝结在味蕾上的乡愁。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当地的美食,挖掘一饭一蔬背后的文化和城市的前世今生,看起来是吃吃喝喝,其实,需要极大的用心。

  2017年,有缘与著名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共同合作完成三十万字的《厦门饮食文化》,全面回溯百年来厦门饮食文化的流变和名菜、名厨、食俗。或许,这是我们共同写给厦门百年饮食文化的一封“情书”了。不久前,洪老驾鹤西去,留下的,正是对我们后辈继续研究和传播厦门饮食之美的殷殷期盼。

  时光总会在不经意间轻易流走,我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初“进岛”的青涩少女,庆幸的是,吃货的本质不变,还多了一份因美食而衍生的爱和责任。食味在城市流动,城市在食味中浸润,只要那份滋味在,城市总能活色生香——只要你懂得它的滋味,你就永远会遇见它最好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