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了北冰洋海水酸化?
是否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我校祁第教授科研团队
找出了导致北冰洋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9月30日,集美大学(第一完成单位)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在Science(IF=63.7)在线发表题为“Climate change drives rapid decadal acidification in the Arctic Ocean from 1994 to 2020(《气候变化导致1994年到2020年北冰洋快速的年代际酸化》)”的研究论文。
这是集美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刊发研究成果,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历史性突破。据悉,这也是我国大陆地区近20年来在海洋科学领域以第一单位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仅有的几篇Science文章之一,具有极强的原创学术价值,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巨大反响。
本研究集成北冰洋28年船载观测数据,揭示北冰洋海洋酸化速率为全球最高,且为全球其他开阔大洋的3-4倍,并进一步提出“ice melt-driven enhanced anthropogenic CO2 acidification(融冰驱动增强人为CO2酸化)”的创新机制,阐述了气候变化下北冰洋海冰退缩是导致快速酸化的幕后推手。
据该文第一作者、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祁第教授介绍,北冰洋快速酸化将对海洋生物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蛤蚌、贻贝、海螺等钙质外壳生物将更难形成或维持其外壳。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重要的食物,其总量下降将对北冰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他提出,要减缓全球海洋酸化的速度,治理的根本措施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同心协力加强减排和增汇,以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祁第所在的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9月。该院致力于为我国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研究院聚焦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从科学、工程、技术等多角度探究:极地海洋环境演变与生态系统监测,中国滨海与养殖区海洋碳中和科学,工程和管理技术、中东盟珊瑚礁区环境与生态系统演变。研究院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基地。
研究院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洋酸化、碳循环研究的队伍之一,瞄准海洋酸化与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通过中美、中俄、中英、金砖国家等国际合作,取得一系列最新的发现和显著成果。
据了解,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研团队祁第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集美大学陈立奇讲座教授、美国特拉华大学的Wei-Jun Ca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吴瀛旭副教授、庄燕培教授为文章合作作者。
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包括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美国特拉华大学、中国极地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美国NOAA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南北极考察评估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支持。
近年来,集美大学准确把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福建省加快建设“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海强校、‘工海’融合”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新亮点,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教师聚焦学术前沿,推进学科与国际一流科研团队交流合作,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生态,学校国际学术竞争力持续增强。
人物简介
祁第,集美大学“杰出人才C类”岗位教授,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入选福建省和厦门市高层次人才A类,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球海洋酸化观测网(GOA-ON)中国区成员,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青年科学家分会(PICES-ECOP)中国区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函评与会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碳汇和海洋酸化等。近5年,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封面文章)、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13篇论文。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2018年获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2/9),被遴选代表我国近年科技成就参展中国驻美国使馆开放日活动(全国入选的科技成果仅40项,极地领域唯一入选)。
集美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