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中国唯一撒拉族自治县:“红色密码”解锁幸福生活

  中新网西宁3月2日电 题:中国唯一撒拉族自治县:“红色密码”解锁幸福生活

  作者 李江宁

  “红色是我们红光上村的底色,靠着这抹红色,点亮了红光上村村民们的生活。”从最初全村人年均收入3000余元(人民币,下同)到现在的10600元,在中国唯一撒拉族自治县——青海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上村,把红军精神传承和890名的村民的“钱袋子”结合起来,是全国人大代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的“重要使命”。

  红光上村原名叫“上赞卜乎村”,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400多名被俘战士组成“工兵营”,被押解至此,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累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了砖瓦、梁柱间镂刻镶嵌着红军标志的镰刀、斧头、红五星的红军小学和18座宅院。同时,还修建了中国唯一一座由红军建造的清真寺。

  几十年来,当地的撒拉族民众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珍贵的“红色密码”,并在1985年,将原村名改为“红光上村”,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

  “红光上村距离县城25公里,是循化县最西头的一个村,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到处都破破烂烂。”这是2008年马乙四夫上任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时最深的感受。

  马乙四夫从小生活在红光上村,和其他孩子一样听着老一辈讲述红军故事长大。如何让“红色密码”解锁村民们的幸福生活?马乙四夫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多方筹集资金,并辗转多处收集红西路军的有关资料和当年遗物,2009年,在红光清真寺内修建了一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现如今,循化县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红光上村打造“五点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和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现在我们村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每天接待游客近8000人。”马乙四夫告诉记者,有了红色旅游的招牌,村民开始有了新收入。

  “乡村振兴不仅要‘输血’,还要能‘造血’。目前红光上村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游客量,必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村集体产业。”马乙四夫说。为此,2021年全国两会,他准备关于对进一步加大青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改善当地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水平。

  马乙四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红光上村正在复制红军砖窑厂,扩大旅游观光点,并加建会议室、超市等基础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村里的扶贫车间也已经开始建造,将进一步扩大当地劳动就业,提高村集体产业规模。同时,扩大村内农家院的数量,让游客能在村民家中吃红军餐、唱红军歌、听红军故事,更深切地感受红色精神。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往外跑,现在红光上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返乡就业。马乙四夫告诉记者,不少以前在广州、上海、深圳做拉面生意的年轻人都回家开始打造农家院了。

  “要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要珍惜这个时代,红光上村未来可期。”马乙四夫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