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确定了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工程申报名单,天宝陂名列首位。

  2020年1月9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国内初审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7个省份的9个项目参与了申报。福建福清唐代灌溉工程遗产——天宝陂“申遗”,以高票顺利通过国内初评!

  2020年度,国家灌排委将把今年获得候选工程包括福建天宝陂在内的四个项目向世界灌排委申报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据悉,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成立于1950年,拥有110个成员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设立,旨在挖掘、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宣传推广其科学经验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于2014年开始每年组织申报并公布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已公布的六批中,全球有91处古代灌溉工程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现有19处灌溉工程入选,包含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千金陂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大会将在澳大利亚悉尼城市召开。

  天宝陂简介

  天宝陂位于福清母亲河——龙江的中段。天宝陂的修建使福清大面积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为福清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宝陂的名字源自其修建年代——唐天宝年间,是闽中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涝和蓄淡拒咸于一体的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元符二年,钟提举因巡历,乃委知县庄柔正修之,移旧地之上,陂旁有大榕,日听讼其下以董役,汁铁以锢其基,广十丈,溉田如昔时。”天宝陂采用铁汁固基的处理方式,这在当时较为罕见。

  天宝陂陂首(堰坝工程)主要包含拦河坝、泄洪闸、进水口三大建筑物。拦河坝以条石砌筑而成,呈台阶式结构,坝高3.5米,总长289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的旧坝。北岸建有一座高2.3米、宽1.5米的引水闸。天宝陂拦河坝至龙江下游东阁华侨农场五孔闸,引水干渠全长19.4公里,引水流量1.5方/秒。灌溉渠道主要为天然土渠、天然石渠、硬化渠等。时至今日,天宝陂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区涵盖福清龙江街道、海口镇等地的14个行政村以及东阁华侨农场、三华农业园等,总灌溉面积达1.9万亩。

  天宝陂工程的治水方针体现了中国古老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内涵。在工程布局上,天宝陂的建造主要利用山形地势,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在水量控制上,天宝陂引水灌溉是顺应引导而不是阻碍对抗;在工程材料上天宝陂主材选择卵石、条石、铁等,就地取材、注重环保。

  天宝陂在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还衍生出了丰富多彩、具有福清本土特色的水文化,包括文艺、传说、宗教、建筑、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