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摩限电与宜居福州

今年以来,福州市一直在大力整治城市道路交通,特别针对电摩出台许多管理办法。作为短期目标,从8月15日起,福州市区几条主干道将实行限摩限电。而长期目标则是预计在未来三年内,整个福州市区彻底禁摩禁电。 【详细】

带着良好的意愿实行的限令,却并没有预期的反响,无论是旧车回购还是限行政策,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电摩车主,也从曾经的“幸福指数居前”也变成了现在的“痛苦指数拉升”。

作为全国最宜居大城市的省会福州,问题出在哪里?

  被拉升的“痛苦指数”
  被拉升的“痛苦指数”

据福州市有关部门保守估算,福州市区目前有70万辆电动车,其中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占到80%,也就是说,有大约56万辆电摩在此次限摩限电的限令范围内。与之相对应的,是56万的电摩车主,以及这些车主背后的家庭都将受此限令影响。而对于这些中低收入的低层民众来说,方便的电动车是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一旦被限,怨气也就随之而来了。 【详细】

   痛苦源于不明智的限令

如果造成“痛苦指数的上升”能达到治理城市道路交通的目的,还算功过各半。毫无疑问,限摩限电有着善意的初衷,但城市交通混乱的“本”却不在于电摩。单纯限摩限电显然不能实现交通状况的改善,相反让56万电摩车主一夕之间涌向小车、公交、的士等其他交通工具,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飘渺虚无最宜居,实实在在很痛苦

上个月初,福州刚刚被评为全国最宜居大城市——无论这个评选过程和结果多么荒诞,但还是评上了。然而,当市民们还来不及享受这份虚无缥缈的喜悦之时,一纸限令却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痛苦。

一项政策不论出发点如何,但当它给市民带来的是“痛苦指数拉升”之时,谈何成功?在限摩限电面前,大多数市民一边倒的反对——正如右侧投票栏的数据显示,是对政策无声的抗议。

  忧虑一:限摩限电,出行难
  忧虑一:限摩限电,出行难

我们知道,购买和使用电摩作为交通工具的市民,多数是买不起私家车,又无法承受打的上下班高昂费用的普通居民。限摩限电,赶鸭子上架,这些市民被迫搭乘公交车上班。而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是发展严重滞后,上下班时间一辆堆满人的公交车并不罕见,仅有的班次和路线也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而要求每个市民都忍受这样的公交状况更是近乎天方夜谭。

   忧虑二:政策出台,太匆忙

我们理解那些关于限摩限电原因的表述,也理解政策实施者的一片苦心,但从实际来看,政策的出台未免过于匆忙。无论如何,电动车兴起至今已8年,限行也不差朝夕,倘若地铁通行后在适当限行,岂不皆大欢喜?

   忧虑三:城市决策,没权利

限摩限电映射出的,是普通市民的悲哀。正如系列一中所说,作为市民,在涉及到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中,没有话语权,是和谐城市人人做主建设中的一大遗憾。

  “法不责众”的政策取向
  “法不责众”的政策取向

法不责众,是制定法律默认的一个原则。制定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不犯法,而不是等人犯法后再去惩罚。法律贵在具有可操作性,令易行,禁易止。如果多数人做不了,说明其本身有问题,需要修改。同理,一项政策的颁布倘若和大多数人的意愿背道而驰,自然就谈不上合适与否。因此,当限摩限电在受到众人质疑乃至批判时强行上马,有待商榷。

   对电摩群体的供给取向

从经济学角度上说,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情况下是平衡的。而正是福州特殊的交通情况,导致了至少56万群众对电摩的需求。倘若掐断这些电摩供给,就必须保证有相近基数的公交、的士投放量——遗憾的是,以目前情形来看,增设几路公交和新开一批的士对于庞大的电摩群体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宜居城市的发展导向

你可以想象一幅场景:在上下班高峰期,整条笔直的马路上只见齐刷刷地开着几排车,没有一辆电摩存在,路的两旁干净整齐——和现在有电摩的情形相比,看起来整齐美观得多。然而,表面美观整齐的背后,却是数十万群众的出行麻烦与生活压力,这一舍一得之间,就耐人寻味了。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与管制,应当追求以宜居和宜业为导向,从而摒弃一种简单的城市进化观。路面多么整齐美观是给外人看的,而只有真正利于出行利于生活的,才是规划与管理者所要追求的,而这,也正是普通市民所渴求的。

结语 :这么近,那么远。

新闻立场

你认为福州是否应该限摩限电?



相关专题

福州最宜居,是个伪命题
福州最宜居,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的监测指标体系中,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居最宜居城市榜首。

“骑马上班”之悲
“骑马上班”之悲

斗胆小民“红蜻蜓大王”向福州市政府网站便民呼叫中心提交诉求:“骑马上班”。

我看限电限摩

你对限电限摩有何看法?
赞成,此举能有效缓解榕城交通压力
反对,限电限摩会让我们出行更麻烦
不好说,要等实施一段时间后才知道
限电限摩后,你会采访何种方式出行?
打车出门
挤公交
继续骑

频道:新浪福建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小跨   实习生:张子剑

工作邮箱:xieming@fj.sina.com.cn

版权声明:新浪福建原创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启事:锐评论系列特别策划现面向网友征集话题,有意者可将推荐话题、评论文章发至以上邮箱,我们将择优采纳——你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注的。

微观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