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终于发现恐龙的踪迹了,距今约有8000万年!12日,这一消息经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官宣”后,引起广泛关注(详见本报昨日B03版《福建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前晚,本报特派记者驱车赶到遗迹所在地——我国唯一一个名字中带“龙”的地级市龙岩市。巧的是,遗迹所在的具体位置——上杭县临城镇龙翔大道西侧——也带有“龙”字。
在这里,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开始与今人展开时空对话,或将为福建带来更多与恐龙考古有关的惊喜。
[现场]
足迹群已被独立保护
安保十分严格
前天晚上8点半左右,记者找到龙翔大道西侧的足迹群所在地。此时,足迹群已被独立保护起来,围挡紧闭,关键部位盖上塑料布、木板等“面纱”,且安保十分严格。
据了解,这是为了防止风化和破坏,更好保存遗迹并进行下一步科学研究。从远处看,发现足迹的山头,一侧与上杭实验中学正在建设的工程仅一墙之隔,另一侧的几百米外也已有明显开发痕迹。
在现场,记者走访了解到,早在2020年11月,考古专家已经开始在这片区域进行作业;本月12日,“发现恐龙遗迹”的消息一传开,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座山头顿时门庭若市,不少群众和媒体闻讯而来——昨日上午10点左右,记者在现场就遇见了一众站在围挡门前张望,想要展开寻龙之旅的人。
大家如此兴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此之前,八闽大地一直都没有发现过恐龙遗迹。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这片与恐龙有关的遗迹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出恐龙足迹240余枚,至少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型鸟脚类、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8种造迹恐龙,且保存完好,印记清晰。
[探秘]
记者发现疑似的零星足印和勘测印记
为了不给遗迹造成破坏,本报记者选择远距离进行观测。在当地村民的建议下,记者登上了一公里外的一个山头——这里和足迹群所在地的地貌形态相似,都是一个山地斜坡,地表有一定的岩石裸露。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里,记者发现了零星的疑似足印,与此次官方发布的考古发掘现场照片十分相似。这些印迹微微凹陷,呈现灰白色,与地面最表层的红色土壤有着明显差别;形状大多为三瓣或三趾状,头部尖锐、中部饱满、底部浑圆,各类型大小不一,有的长、宽都达到20厘米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印迹还有用粉笔做的标记,疑似是考古团队此前留下的勘测印记。
不过,这处山头并没有被集中保护起来,记者发现的印迹也比较零散,附近地表沟壑纵横,有着雨水冲刷的痕迹。
考古队员是否曾在这片区域进行过发掘?上述印迹是否真的与恐龙足迹有关?今日本报记者将把相关信息提供给当地有关部门,进一步进行核实。
[揭秘]
足迹化石为何能保持完整?专家说是“奇迹”
为何在临城镇龙翔大道附近发现了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历经千万年,裸露在岩壁上的足迹化石却能保持完整,是否有违常理?与福建省相连的广东省与江西省都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为何福建却迟迟查无所获?本报记者联系了参与此次考古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导师邢立达、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成员苗胜水等专家学者,请他们释疑解惑。
足迹群为何出现在此处?
邢立达认为:大概在距今8000万到1亿年前的晚白垩世,上杭可能是一个相对干燥炎热的地方,但是在龙翔大道一带很有可能是盆地,且水土环境比较优越,例如有一个水草丰茂、水源充足的河畔,“不同种类的恐龙会在此地饮水,繁衍生息,所以在这片浅水滩上保留了不少它们当年留下的足迹。”他说。
足迹为何能保存并面世?
“恐龙足迹化石十分珍贵,只有在泥沙的温度、黏度、颗粒度都很适当的地面,恐龙足迹才能被保留下来。而且脚印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待留有恐龙脚印的沉积物一定程度的‘风干’之后,再及时地被之后的沉积物覆盖,覆盖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能形成足迹化石。”邢立达说。
“这些化石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奇迹’,”邢立达分析,“原先,这些化石其实是埋藏在了岩层中,并非长期裸露在表层。在近几年经过风蚀后,上层岩层被侵蚀殆尽,有足迹化石的这一层便逐渐显露了出来,而这时候我们也恰巧发现了它们。”
除了形成条件复杂,发现过程也颇为巧合。据了解,2020年11月,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经过龙翔大道时,发现了这片裸露的山坡,大面积的砂岩层面非常醒目,一行人便上前勘探——地表岩石暴露的程度正好,也恰巧未经大规模开发,随后经过寻找和论证,终于收获了惊喜。
为何遗迹具有重大意义?
邢立达也提到,此次发现的遗迹应该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对福建省的恐龙遗迹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与福建省相连的广东省与江西省,都发现了恐龙蛋化石和恐龙骨骼化石,为何福建却迟迟查无所获呢?福建省恐龙资源联合考察队成员苗胜水告诉记者,表面上看,福建位于江西的东边,地理上相连,但实际在地质层面上两个地区却相差甚远。他补充解释道:“福建省东部受燕山运动(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影响,被大量的火山岩覆盖,只有闽西和闽北有少量晚白垩世红层,而且比较分散破碎,因此目前福建省的恐龙化石发掘进度较为缓慢。”
[钩沉]
“龙翔村”与龙有关的传说还不少
恐龙足迹群发现地位于龙翔大道,紧邻龙翔村——都带有“龙”字的鲜明印记,此外,在本次发掘足迹群的城南社区,也有一处“龙王潭”,相传是龙洗澡的地方。
“龙翔村”地名缘何而来?是之前就有龙的传说吗?记者通过两天的走访,挖掘到有趣的历史和传说。
“我们小时候听说,村落附近的山脉,形状很像龙骨(猪脊背),所以叫‘龙翔’。”村民邱大爷回忆。但他也提到,随着长期以来的开发建设和自然变化,山的形状发生了改变,龙骨状的山脉已经渐渐不再清晰。龙翔村支部书记李德金告诉记者,另一个说法是,汀江流经此处时,形状蜿蜒曲折像盘龙,“村名由来的说法有不少,如今也不好考证。”
虽然上述都是“此龙非恐龙”的各类说法,但不少上杭人口口相传的是:汀江边似乎曾发现恐龙的痕迹。城南社区党总支书记曾招富介绍,不少居民还记得,辖内石壁潭东侧,汀江底有一处疑似恐龙骨化石的痕迹,但如今已被掩藏在水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临城镇在早先的开发建设中,就曾有人发现过恐龙蛋化石。
那么,汀江边是否可能还有恐龙的活动痕迹、甚至是恐龙化石呢?考古专家邢立达表示:“不好说。”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