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厦门市体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按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本市体育场所恢复开放,陆续开放了室外、室内体育场所以及游泳场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逐步恢复体育赛事和线下培训。

  体育线下培训恢复不需要经体育主管部门审批。但是,因为体育线下培训需要有活动场所,而体育场所对外开放需经属地区体育主管部门报备确认才能恢复开放。因此,体育培训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在符合对外开放的场所开展体育线下培训业务。

  本次恢复开放工作把握的几个原则是:

  一是精准实备。要求准备恢复开放的各体育场馆经营单位、体育赛事主办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做好防疫安全评估,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方案;要组织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处置流程培训,确保员工岗前培训到位,并具有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落实防控物资,配备足够的体温监测设备、口罩、消毒剂、洗手液等防控用品,确保满足防控和开业需要。

  二是精准开放。统筹安排全市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不搞一次性开放,不搞“一刀切”,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场地条件,根据疫情的影响,分批次、分区域、分项目开放,坚持先室外再室内开放,先开放通风条件好、场地面积大的场所,优先恢复强度小的、人员相对少的赛事活动,马拉松这种人员集聚性的赛事活动暂缓恢复。

  三是精准服务。针对本次场地设施开放和复工复产工作,市体育局采取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密切跟踪体育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帮助协调推动解决。在场馆和赛事开放方面,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工作指引,明确了场馆开放和赛事活动稳步推进的具体标准和条件,并且采取线上备案审核的方式,不需要企业现场跑体育部门办理。对不具备条件的要求各区体育部门采取线上线下进行指导帮扶,尽快帮助公共场馆和企业复工复产和对外开放。同时,要求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渠道及时做好公告公示工作,明确开放时间、开放区域、服务项目、预约方式、顾客须知及疫情防控措施等内容,做好服务工作。

  四是精准管控。一要安全可控。例如场馆仅保留唯一进出口并加强管理,严格落实人员信息登记,进场、参赛人员必须测量体温,并运用“健康码”进行防疫健康信息查验等。二要客流可控。实行预约服务,引导健身人群分时段、分散式锻炼,合理控制客流量。鼓励统一使用“Ai运动”APP进行提前预约,以便从技术上实现疫情管控。三要防护到位。对各类体育场所人员密度、清洁消毒和卫生管理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场馆提醒群众在体育运动中加强防范,科学配戴口罩。四要严格运动管理。要求运动中要控制人员密度,人与人之间不少于1.5米,赛事活动举办不超过400人,应避免中高强度、持续时间长、心肺负担大的赛事活动。

  此次我市恢复开放场馆和举办赛事活动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央视5月9日多档新闻栏目多次报道了我市游泳场所恢复开放的新闻,5月12日又报道了我市体育赛事和线下培训逐步恢复的新闻。

  二、运用智慧体育平台,做好备案审核

  本次场馆恢复开放工作,我局要求各区体育部门运用智慧体育平台进行线上备案审核,以及时掌握场所开放信息。

  从4月1日中午12点开始接受体育运动场所备案登记, 截止5月13日18:00,已有812家提交资料,其中思明区285家、湖里区179家、集美区114家、海沧区75家、同安区56家、翔安区103家,符合备案条件可以开放的有588家。(数据以当日新闻发布为准)。未备案通过的场所主要是一些非体育主管部门主管的、经营许可范围未涉及体育的场所,疫情防控措施和相关复工复产准备工作无法达到要求的体育场所等。

  三、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责任落实

  为保证恢复开放体育场馆和举办赛事活动工作有序进行,市体育局联合各区体育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以及相关执法部门通过督导检查或暗访的形式,对体育场所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督促场馆经营单位和赛事、培训举办单位落实好主体责任。截止目前,已督导检查了体育场所200余家,暗访体育场所25家,对部分不符合防控要求、违规开放的体育场所进行了督促整改,同时阻止了个别违规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市、区体育部门也安排专人电话接听和网上解答有关场馆恢复开放、赛事和培训恢复举办、线上预约等问题,解释有关政策和规定,积极指导体育场所按要求做好备案审核工作尽快开放,指导未通过审核的场所做好整改工作,以保证全市体育场所稳妥有序全部开放,体育赛事活动尽快恢复,市民健身需求得到满足,厦门城市的运动活力进一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