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欣宁)

  有个问题我想了近二十年:假如没有《厦门日报》2002年12月4日刊登的市民马达写给“两会热线”的建议——在与马拉松赛程距离相当的环岛路举办一场国际马拉松赛”的邮件,假如没有当时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推动,假如没有当时厦门的举全城之力办赛,假如没有当时从筹备到开赛仅用三个月的惊人厦门效率,厦马还会是今天——二十年间,天天都有“今天”啊——的样子吗?

  2003年3月30日,首届厦马几乎是抢在“非典”疫情的魔影笼罩之前成功举办。无独有偶,2020年1月5日,十八届厦马举办过后,“新冠”疫情又席卷而至,国内的马拉松赛事纷纷被迫挂出了免战牌。不能不说,厦马福马,厦门福城。

  首届厦马,三个月完成处女秀,简直是以短跑的速度,完成了马拉松的赛程,天时、地利、人和,诸多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决策者敏锐的感觉,才有这等大手笔。难怪莅临厦马观看首届赛事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说:厦门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当首届厦马落下帷幕,惊人的效应令厦门人包括市领导感到吃惊,原来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魅力如此之大,大有可为,前途无量啊。世纪之初的厦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们积淀的文化素养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一种全新的精神风貌和风采,需要有适当机会展现在国人面前,顺应而生的厦马则不失时机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舍我其谁地承载了这一使命。二十年来,许多来厦参赛的选手和来宾都被厦门市民的文明素质所感染和折服,中宣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在总结马拉松比赛经验时更是对厦门市民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赞叹不已。

  二十年间,厦马一路走来,有风有雨,艰辛坎坷,但由此奠定了厦门有史以来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场国际体育赛事,也是具有典型厦门特色的重要城际活动,这在厦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是绝无仅有的。厦马创办之前,国内亦有数座城市举办马拉松,不可谓不好,但说到国际影响力,只能以平平而论。不做则已,做则必须做大做强。厦门市领导从开始就为首届厦马定位:厦门马拉松虽然起步晚,但必须要有一个高起点,只有这样,才能脱颖而出,走到前面。这一重要的理念,无疑就是厦马的初心所在。正是这一标杆的导引,才让争强好胜的厦门人聊足了劲头,犹如站在起跑线上等候发令枪响的马拉松运动员一样,蓄力而发,志在必胜。以马拉松的奋力拼搏劲头来办好厦马,为城市建设找寻一条新的闪光亮点,成了厦门市领导和市民的共识。

  回首看来,早年的厦马,起身立命于体育赛事,承载的使命和责任却远远超越了体育竞赛本身的范畴。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丝毫不足为怪。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包融相汇,很难凭一而论。漫数细节,早年的厦马堪称市民的狂欢节,赛道内外企业及跑团的旗帜、广告和服装铺天盖地,颇有些喧宾夺主之势,那些乐陶陶、醺醺然的民众气氛犹如赶大集的八方乡民。彼一时的厦马若论赛场欢乐气氛,绝对可列国内第一,无人可出其右。跑在跑道上,不经意间就被拂动的旗面蒙住了脸,或被广告方队遮挡了去路,置身于欢乐的海洋中,你都没脾气发个火什么的。厦门自经济特区创办以来,深谙“软实力”的重要性,一城如国,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至关重要。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却有着更加持久的渗透力。“软实力”主要存在的三种资源中,位于第一位的就是文化,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发展元素,也是城市之间竞争的武器。厦马的初衷,通过赛事的举办让世界了解厦门,让厦门走向世界,不仅成为宣传厦门的重要窗口,也是拉动厦门经济的重要杠杆,还是丰富厦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如此众多的承载,听上去似乎令人喘不过气,厦马却一一做到了。早在厦马之前,厦门在国内举办的有影响的文化、体育等大型城际活动如果不说没有,也是寥寥可数,这与厦门在国内的地位极不匹配。正是厦马开始填补了这一空白。二十年来,特有的厦马文化逐渐形成,厦马提炼出来的“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精神,得到了国内马拉松界的认可。二十年厦马修炼已成正果,所达到的国际先进水准,已经远远超越了一项体育赛事的意义,成为厦门二十年来打造的最为出色的人文体育品牌。

  2007年12月20日,厦马和北京马拉松一道被国际田联评为“2008年马拉松金标赛事”,在国内形成了“一南一北,交相辉映”的格局。全球获这一殊荣的全程马拉松赛事仅为八个,另外六个为巴黎马拉松、伦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柏林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和纽约马拉松。请注意,这六家老牌马拉松赛事,有的已有百多年历史,早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马拉松“大鳄”,还不包括后来取代巴黎马拉松成为“六大满贯”之一的东京马拉松。就是和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北京马拉松相比,厦马也不过是刚刚走到“学龄前”的节点……由此向后,厦马连续13年荣获国际田联颁发的“国际田联路跑金标赛事”。

  2009年,马拉松圣火在厦马现场的圣火台点燃。这是马拉松圣火第一次走出希腊国门并在境外点燃。

  2013年、2014年厦马参赛人数均超过7万人,创下国内马拉松赛事纪录。

  2015年,肯尼亚选手莫瑟斯·莫叟普在厦马以2小时6分19秒创造了中国境内马拉松赛新纪录,并保持至今。

  2017年,挪出并另设半程赛事,厦马成为纯设全程马拉松的赛事,规模控制在3万人至3.5万人,与北马、上马等为数不多的国内一流赛事一道,还原了真正“马拉松”的属性。

  2018年,厦马开始分三枪发令,成为国内首个实行分区分枪出发的全马赛事,成功地破解了许多赛事面临的出发点赛道拥堵的难题,获得广泛好评。

  2021年,厦马继上海马拉松之后,成为国内第二个获得“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赛事认证的赛事,这一世界田联赛事评定体系中最高等级的有力托举,使得即将迎来二十诞辰的厦马,站在了与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可以放胆畅想:未来的厦马,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出来呢?

  或许没有什么能比厦门被授予国内首个“马拉松城市”荣誉称号,更能诠释厦马二十年的蝶变了。一座城市与该城的马拉松赛事,像厦门和厦马这样密不可分,这在全国实属罕见。在我看来,京上广这些一线城市的马拉松固然可与厦马比肩论道,但若论及城市与马拉松的相融度和相互依赖性,则远不如厦门与厦马,大有大的好处,大有大的难处啊。当初以“不要政府一分钱”而独闯蹊径的厦马经办方式,在政府、企业和新闻媒体之间的通力合作下,蹚出来的一条“厦马之路”,充盈着独特的厦门元素,为多少开办马拉松的城市所瞩目。当初到至今,国内又有多少“厦马血统”的马拉松赛事啊,至今还有兰州、长春、绍兴、衡水等马拉松赛事由厦门的运营公司经办。

  厦马应当感谢厦门,厦门亦应当感谢厦马。

  近年的厦马,早已渐脱乡间大集的俗风,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大气,脱凡超俗,有了化茧为蝶的蜕变,成为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世界一流马拉松赛事,当仁不让地站在国内城市马拉松的第一方阵中。更为重要的是,厦马的“蝶变效应”已波及并影响到国内诸多的马拉松赛事,这一引领的标杆性作用对方兴未艾的国内马拉松赛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自从国内马拉松引进了国际田联的金银铜标准后,2012年仅评定出7场金标赛事,到2020年,则评定出118场金标赛事。可以想见,这118个马拉松组委会无时不在翘足远瞻国际田联的“金标”,而厦马等国内知名赛事,则成为他们对标的最好参照。2019年,国际田联改称世界田联,国内诸多的马拉松赛事更是“放眼世界”,心存高远。当2021年厦马将“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收入囊中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包括国内公认的马拉松龙头老大在内,多少赛事又都将焦灼的目光瞄准了这一高光。令人抱憾的是,新冠疫情暂时阻挡了赛事的脚步,但等疫情结束,万马奔腾,奋勇争先,那时的角逐无疑将引领国内马拉松步入更高的层次。

  历练成精,得道升天。二十年的厦马的精神与矗立在环岛路上那99尊“永不止步”的马拉松群雕,共同铸造了形神兼备的厦马之魂。

  回首二十年,作为一名厦门的普通路跑者,我仅仅缺席了2003年首届厦马,迄今共完成了16次厦马全程赛事。对我最钟爱的厦马的认知,也早已超越了“最美的赛道”、“气温适宜”等简单褒奖之词,更多地体验了厦马的精神文化大美、细心体贴的优质服务,以及愈来愈优质的比赛环境和赛道体验。我以厦门为傲,我以厦马为荣。

  二十年来,每当踏上无论是厦马还是外地马拉松的赛道,我都忍不住想到,没有经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是可悲的,办不好马拉松赛事的城市是可怜的,办得不好的马拉松赛事硬着头皮去跑是可笑的,超一流的顶极马拉松赛事不去跑是可气的……

  不知诸君以为否?

  2021.07.25 于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