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30日,后人类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后人类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高峰论坛、《中国后人类文化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会在集美大学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集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身体美学研究中心、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办,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承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有四十余位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参会指导,澎湃新闻、新浪网、海峡导报、海西晨报等媒体的代表也出席了该会议。
后人类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成立大会上,集美大学副校长曹敏杰教授和后人类文化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分别致辞。
曹敏杰副校长祝贺研究院的成立,他指出在科技引领未来的时代,迫切需要人文社科界的才俊积极参与进来,对人类文明的当下和未来进行前瞻性思考和理论架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提供理论支持和文化动力。
王峰教授是中国后人类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向来宾介绍了成立研究院的契机、基本构想、宗旨和目标,研究院的基本架构和工作规划,分享了国际国内后人类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基本动态,对后人类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基本路径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阐发。
后人类(posthuman)一词,是指近年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结构性变革,传统意义上人类的生命形式和社会本质越来越经由数字化、机器化、智能化的方式被修正和重塑,因而出现了具有类人智能的机器人,克隆人、赛博格(Cyborg)、仿生人等——人类由此进入了一个“后人类”的新纪元、新时代。其实,后人类的许多构想早已在科幻小说、电影中有过丰富的呈现,但今天它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后人类时代的技术无疑给人类提供了便捷、舒适、愉悦的物质生活体验,但同时也带来了剧烈的冲突、矛盾和危机,尤其在文化、思想和精神领域的种种新问题,迫切需要敞开新的理论视阈,密切关注各种新事物、新动向,以前瞻性视阈保持对现实、对未来、对地球生态、人类命运的宏大审视,发现、提出新问题并做出理论的探索和指引。
后人类文化研究院的成立,面向所有关切人类命运、地球未来和数字文明的各领域、各学科的同道和公众,共同致力于对后人类文化的探索、思考与对话交流。研究院将以后人类文化研究为抓手,建立常态化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交往机制,邀请国际国内顶尖学者定期指导,开设讲座,开展学术对话研讨;有计划组织后人类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翻译传播;有序组织专业团队撰写《中国后人类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和数字人文领域的多样性实践;通过理论研究、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夯实后人类文化研究基础,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数字文明提供智库建设。
研究院成立当日,还举行了《中国后人类文化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和“后人类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高峰论坛,参会者围绕后人类文化的丰富议题各抒己见,碰撞交融,充满浓厚的学术气氛。这是研究院正式启动和顺利运行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