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德化窑址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彰显了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那么,瓷帮古道则串联起窑场与港口,是德化瓷从山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德化瓷远销海外的辉煌历史。”日前,长年从事瓷帮古道研究的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重访瓷帮古道时说到。
王金镭走访瓷帮古道
泉州网11月11日讯 “如果说德化窑址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彰显了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那么,瓷帮古道则串联起窑场与港口,是德化瓷从山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见证了德化瓷远销海外的辉煌历史。”日前,长年从事瓷帮古道研究的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王金镭重访瓷帮古道时说到。
这条承载了宋元以来绝大部分德化陶瓷外销的古道,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修建的德化通往永春的古驿道,由于常年用来运输陶瓷,在后世被称为“瓷帮古道”,沿途不仅遍布古窑址,更有不少历代名人遗迹。日前,记者跟随王金镭重访瓷帮古道,穿越千年探寻古道往事。
古驿道窑址遍布
已发现2处宋元古窑址
“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出于外销的需要,自古以来就筑有驿道。”王金镭介绍,北宋乾德二年,为了满足日渐增长的陶瓷运输需求,泉州至德化间修筑了这条驿道,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物源地交通要道。当时德化陶瓷外销,大多数由挑工肩挑背驮,从窑场出发翻山越岭,将一筐筐陶瓷挑至永春的许港、东关,南安的码头、金鸡港,再装船走水路至刺桐港,“这条古驿道就是‘瓷帮古道’。”
据《德化县志》记载,瓷帮古道“从县前铺,过路尾巷,经塔尖旱池、陈拱祠、金锁形至县前岭亭入高洋铺(今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境内)”,直到“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此间15公里。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阳村人,王金镭对这条古道十分熟悉:“高阳村至今保留了多段较为完整的古道,这些古道平均宽度约2米,由青石板砌筑,遇水搭桥,逢山铺梯,蜿蜒错落地分布于山岭田野间。”
虽为古驿道,却是“陶瓷”唱主角。踏上苔痕青绿的古道,不时可见或大或小的白瓷碎片、青花瓷片、烧瓷的匣钵碎片,散落在泥土里、山坡堆积层里,更有甚者,还可见旧时窑工在瓷碗底部写上的年号、商号……“过去为运输方便,不少窑场、窑炉都建在了古道两侧。”王金镭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高阳村为德化四大瓷村之一,现已发现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就有2处,此外还有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民国时期的古窑址28处。
此外,瓷帮古道“虎豹关”关隘旁的锦山村以“湖上竹篾”闻名,当地所编制的竹编制品,是旧时德化陶瓷外销时的包装物“瓷笼”,装载着德化瓷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名人遗址遗迹多
朱熹曾在此留下诗作
在王金镭看来,瓷帮古道令人着迷之处,不仅在于周边遍布的古窑址及其承载的千年瓷史,还有历代以来留存于古道沿途的名人遗址遗迹。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行至虎豹关,王金镭吟诵起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篇诗作《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据介绍,该诗篇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朱熹同安县主簿任满罢归,经瓷帮古道过境德化高阳村虎豹关,宿于隔壁剧头铺时所作。
作为北宋时期修建的古官道,历代以来,包括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日本陶祖加藤四郎、李廷机、张瑞图等众多名人经由此道来到德化,留下了不少故事传说,乃至名人遗址遗迹。据王金镭介绍,从岭头隘一路往南,有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岭头宫,有明代闽学教授、崇安教谕陈王道(号凤岐)的墓道碑,还有见证泉州宰相李廷机与高洋名士单辅友谊的金城堂,遗迹供奉早期海神“通远王”的金城寨等。
讲好瓷帮古道故事
打造世遗文化景观带
“瓷帮古道是古代德化陶瓷出口的运输主通道,承载着德化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记忆。”2012年前后,德化文旅部门牵头组织对位于高阳村境内的瓷帮古道进行调查,及对部分现存古道进行树碑保护,同时,有意识地寻找早年曾从事过挑夫工种的当地人,口述古道历史,记录古道故事。不仅如此,当地还多次组织文艺界人士、陶瓷从业者等,开展重走瓷帮古道活动,以此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古道的保护中来。
今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22个遗产点的重要组成,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再度引发全球关注。“瓷帮古道”作为承载了德化窑瓷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王金镭建议应加强对古道的保护与宣传。
记者从德化县文旅局了解到,下阶段,当地将依托屈斗宫窑址、尾林—内坂窑址世界遗产点,串联起梅岭窑、瓷帮古道等历史文化遗迹,打造世遗文化景观带,讲好世界遗产时代的德化陶瓷故事。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