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您的垃圾没有正确投放,请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桶投放!”

    近日,殿前街道兴园社区垃圾分类出现了“新操作”,即人脸识别动态监控的同时,引入远程喊话广播,不增加“一兵一卒”,就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全天候督导,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无处遁形,整个社区更文明、更有序。

1远程喊话

督导宣传一个操作全搞定

    “这位阿姨,您的厨余垃圾袋里还有纸巾哦,用过的纸巾是其他垃圾,请您把纸巾投放入其他垃圾桶内!”前日下午,在兴园社区的加州花园,一位垃圾混投的居民,收到了来自头顶喇叭的温馨提示,她不好意思地赶紧将厨余垃圾袋里的纸巾拣出来。

    这是兴园社区垃圾分类的“黑科技”,人脸识别监控系统和远程喊话广播。在兴园社区的12个点位上,任何投放垃圾的行为,都会被抓拍和录影,并实时清晰地出现在社区的监控屏幕上。对于分类不准确的行为,还会被实时纠正和喊话,科技感十足。“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语音‘喊话’,当场制止不文明行为,效果很好。”赵燕燕是兴园社区的垃圾分类专管员。她还记得,一次一位大巴车司机换玻璃,换掉的破损玻璃就扔在路边,她通过监控喊话司机,司机自觉地把碎玻璃都收拾干净。

    还有一次,一位拾荒者将整个头都埋进垃圾桶。赵燕燕在监控中看到后,立刻广播进行温馨提示,对拾荒者来说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还有一次,加州花园的垃圾已经转运完毕,督导员没有及时将垃圾桶拉回投放点。她也是用广播提醒,避免垃圾桶长时间滞留在外。

    这样的经历,在兴园社区的垃圾投放点随时随处可见。

    黄丽娜也是一位垃圾分类管理员。在她看来,装了监控,她们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混投行为,而有了远程喊话的广播,她们可以第一时间纠正混投行为,实现现场发现、现场整改,而不是事后再上门纠正整改,克服了监控监督的滞后性。

2人脸+广播

垃圾分类接轨数字化模式

    事实上,在殿前街道基层党建的引领下,兴园社区在探索智慧督导、数字化监管模式上,一直坚持创新步伐不停歇。

    今年八月,兴园社区率先引入基于视频监控分析的“人脸识别”智能技术,以“人脸”为节点过滤掉无效时间和无用画面,精确地留下垃圾投放的人脸画面和录像,为非督导时间的垃圾分类找到有力抓手,实现垃圾分类全天候实时督导,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投入,同时提高了垃圾分类准确率。

    不过,这个“黑科技”还有一点点小缺陷,就是现场抓到混投居民后,需要事后督导员再上门教育和宣导。最近,为了能让“黑科技”更智慧,兴园社区为它增加了“一张嘴”。“以前是看一眼就能找到你,现在是找到你还能跟你对话,分类不准确,现场教你分。”兴园社区副主任吴文河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和广播来实现点位的动态管理,远程提醒不在规定时间段投放垃圾的居民,实现督导时间和非督导时间的全天候覆盖。

    与此同时,在监控配合广播的数字化监管模式下,兴园社区实现了对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志愿者的高效管理。专管员不一定亲临点位检查,利用监控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即可了解督导时间内任意点位督导员的工作状态。

    吴文河说,这样一来,不仅优化了人员配置,降低点位运行成本,还能实时掌握点位动态,以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方式规范垃圾分类,将整个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推向新高度。

    据悉,下一步,殿前街道兴园社区还将考虑将继续创新和探索,计划利用精准识别人脸系统和远程喊话广播,推送更多垃圾分类宣传信息,更高效率制止不文明投放行为,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让垃圾分类成为兴园社区的一张“新名片”。

导报记者 孙春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