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网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 记者 陈翠仙 潘薇)两岸如何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在厦台企如何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两岸青创基地如何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厦门4月13日出台的惠台“26条措施”实施细则已经“满月”,为台胞带来了一系列“干货”,解决了不少问题。昨日,晨报记者走进厦门各大台企、青创基地,了解惠台“26条措施”的落实情况,分享台商在厦的发展成果。
两岸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惠台“26条措施”明确提出,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作为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厦门注重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据介绍,厦门成立的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两岸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组,经多年研究形成的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规范》获批立项,计划于今年发布。
实施细则的出台,吸纳了更多台湾方面的专家、企业,加快了共同行业标准的形成。记者了解到,工作组中有台籍专家7人、台湾地区行业协会2家、台资企业2家,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该公司总经理宋可琪认为,制定两岸冷链物流共同标准,可为台湾业者带来更多参与大陆业务的机会,也能让台湾经验真正落地厦门。
加入合作社实现共赢
在台商宋志平的果园里,芭乐、桑葚等台湾品种水果已经成熟,散发出阵阵果香。这片果园是宋志平创办的荣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成果之一,曾获中央农业农村部授牌“全国100个精品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经典路线”,这让宋志平感到十分自豪。
惠台“26条措施”中提出,台湾同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并参保水稻种植保险、设施蔬菜种植保险和露地蔬菜种植保险。这对于像宋志平一样从事休闲农业的台商而言十分重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在技术、资源等方面与大陆的业者互补。在申请贷款、贴息等方面也会更加便利。营销推广渠道也更加丰富。”他说。
宋志平体验了惠台措施带来的实惠,他也把台湾在农业方面的经验带到厦门,分享给其他业者。“我们把台湾流行的农夫集市引进大宅村,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创造更多价值。”宋志平说。
优秀台资项目走向市场
厦门有许多两岸青创基地,然而,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的屈指可数,厦门海峡两岸(海沧)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是其中一家。惠台“26条措施”提出,符合条件的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可以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这一措施刚发布不久,该基地就获得了这一殊荣。
该基地相关负责人黄振宇介绍说,截至2019年12月底,基地累计孵化和培育企业超400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厦门市“双百计划”企业8家,获得融资企业19家,融资金额超1700万元。许多优秀的台资项目从这里走向市场。
黄振宇介绍,在获得这一荣誉后,很多台湾科技型创业者都前来咨询。“可以说惠台‘26条措施’为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