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上,你能看到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如何由宽变窄;能观到江岸两侧九日山、金鸡山夹峙之景;观摩山中的石刻,文字穿透历史的重重帷幕,把古泉州的故事说给你听——

  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文字记录

  泉州网3月18日讯 (记者 蔡紫旻/文 林劲峰/图 苏维斯/视频) 九日山位于泉州古城西北7公里的晋江上游。山上祈风石刻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体现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祈风石刻分布在九日山东、西两峰崖壁上,最早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这些石刻历史档案,反映出海神信仰对海洋贸易的促进作用,体现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又是一年春来到。天朗气清的日子里,人们结伴出行、登高望远。九日山上,你能看到泉州湾进入晋江后,江面如何由宽变窄;能观到江岸两侧九日山、金鸡山夹峙之景;观摩山中的石刻,文字穿透历史的重重帷幕,把古泉州的故事说给你听——

  历朝历代名人,在九日山留下翻经文、隐居、游览怀古的文字与故事:南朝时,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经文;唐时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等曾在此地栖隐,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两次与好友游玩于此,留下感怀诗篇。

  宋代,官方于泉州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由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仪式,后来被列入国家祭典,定期举行。山上的祈风石刻,记载了当年官方盛典的场景,这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的文字记录。 

  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在介绍石刻

  记录中西方交流盛况

  登临九日山,是一次走读古代中国海外贸易、中西方交流的旅程。

  南朝时期,泉州的经济社会已经相当繁荣。今位于南安的丰州,当时拥有梁安港这一著名良港,也是泉州最早的对外交通港口之一。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渡海而来,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内翻译《金刚经》等佛经。这也是有记载以来,最早到泉州弘法的外国僧人。

  在此之后,借由水路、船舶,中西方交流在泉州绵延不断,从文化交流,延伸到了经贸领域。

  古泉州人民依海为生,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夏季,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船舶从泉州出海。每年夏四月,冬十月,在昭惠庙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保佑航行平安,泉州古老的祈风传统由此而来。

  宋代泉州,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海外贸易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元祐二年(1087年),福建提举市舶司在泉州设立,职能类似于今日的海关。

  官方主导的祈风活动,让祈风传统陡然“升级”。冬夏两季,泉州地方政府官员、市舶司官员、南外宗正司的皇族等官方代表,举行祈风典礼,祈佑海上商舶顺风平安。最迟到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即昭惠庙)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祈风礼毕后,人们登山游赏,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这就是祈风石刻的由来。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何春燕介绍,山中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10方。

  与祈风活动息息相关的昭惠庙,经过20世纪的重建,如今依然供奉着第一代海神“通远王”。这是一位经历传奇的海神:原为山神,因为具有运木和降水的神通,被民众奉为水神,建祠九日山。1053年,郡守蔡襄建造洛阳桥时,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地方官则在九日山的昭惠庙里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与真武大帝、妈祖等海神信仰,共同为宋元时期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提供精神寄托。

  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

  如今,巍然屹立在山上的一方方石刻,成为了解当年盛况的“石书”。人们热爱石刻、守护石刻,它也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号”考察船,抵达泉州考察。九日山是考察团的首个考察点。原九日山文管所所长胡家其,是当年亲历者之一。他记得,考察团成员一见到九日山,连连说:“Very good!”

  山上的一方英文石刻,写下了考察团成员们的心声,也成为当代中外交流与对话的见证,翻译成中文是:“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的。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九日山之于胡家其,是由衷热爱。作为丰州人,这里曾是他儿时游玩的地方。“从不了解到热爱,这些石刻、古迹,架起我和九日山联系的桥梁。”对于山上石刻,胡家其本是“门外汉”,没有句读符号的古文艰涩难懂,千年历史长河里数不尽的出场人物更让人困惑。他一遍遍在山上走,一次次请教专家学者,家里堆满了史书资料,光是古汉语词典就有两大本。

  现在,他成了石刻的生动“翻译师”。他指着“南宋赵师耕祈风石刻”说:“你看这方石刻,短短24字,就把新闻五要素说清楚了!时间是1247年,祈风者赵师耕,祈风仪式结束后,大家上山游览了。”“‘南宋虞仲房等祈风石刻’是现存10方祈风石刻中,年代最早的。虞仲房不仅是清廉的地方官,也是著名书法家。”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让九日山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是胡家其的心愿。

  如今,越来越多当地村民加入守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队伍,人们制定村民公约,保护九日山文化遗产,参与祈风仪典仿古表演,用心守护着文化遗产。

  完成一场千年心灵对话

  石刻与古迹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还在于搭建起连通古今的对话渠道。人们从刊刻文字、历史故事里,找到击中自己内心的某一段表述,与千年前的古人完成一次心灵对话:原来当年的你,也是沉浸于此情此景此境。

  何春燕笑称,常有游客会对着某一方石刻驻足良久,或是沉思,或是开怀大笑,或是留下合影,发给当下想到的亲朋。而她自己,在一次次寻访中,也与历史人物不断对话。南宋时期的西峰题诗中:“频年因送客,携酒访山灵”“大笑下山去,潮平月满汀”等文字,是人们登山踏青写下的生活剪影、所思所想。“而有时候,石刻上记录的天气与时节,和你发现它时的一样。”在何春燕看来,这是石刻带给普通人的感动与独特回忆。

  而胡家其记得,曾经有一位澳大利亚归国的泉籍教授,独自登上九日山,希望了解石刻的故事。从早上到下午,二人在山间走了4个多小时,错过了午饭时间。那位教授陶醉在石刻之中的神情令人难忘,“懂得九日山的人,都会深深爱上它。”胡家其说。

  (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