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名台胞,三千多名台商,一千多名台青,在湖里都有怎样的融合故事?

  我们采访中见到了“湖里台胞说”理论宣讲团成员苏斐君,作为中年一代的台胞苏斐君,她在湖里的战疫故事令人动容。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苏斐君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台资企业——探索酒店作为疫情隔离酒店,带领酒店员工们以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服务每一位住店隔离的客人,迄今共接待超过7000名客人入住。同时,苏斐君还担任湖里区台胞志愿服务联盟队长,带领湖里的台胞们主动站出来,走进街道社区,协助疫情防控。她说,这里和自己家一样,家里人有困难,自然要第一时间站出来。

  阳光倾洒、文化浸润,古风满满、讲解声声,这是始建于2008年的惠和石文化园。它以石文化为载体,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是集石雕艺术展示、艺术创作、文化交流、旅游休闲、教育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里常年开展两岸交流题材主题影雕创作、两岸共同研发设计文创产品等活动,为增进两地同胞亲情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先后荣获“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等荣誉称号,其已成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靓丽名片。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沉浸在石头的世界里,慢慢打磨技艺,这是惠和影雕的选择。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很高兴看到有这么多人守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用双手赋予器物温度。我不仅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而能借助这门手艺和更多的台胞交流,让他们共同感受祖国的文化,是一件骄傲的事。”李雅华作为惠和影雕第十六代传承人和惠和石文化园的主理人,讲到她在“两岸交流”方面的尝试,便开始滔滔不绝。

  2021年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频道报道了湖里区台胞主任助理熊麒,聚焦湖里区青创扶持政策。聘任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这是湖里区深化两岸交流的创新、务实举措,2013年,热心公益事业的台胞熊麒成为大陆首位社区台胞主任助理。截至目前,湖里区已聘任社区台胞主任助理15名,在台胞主任助理的带动引导下,越来越多台胞台属的身影出现在社区建设队伍中。

  作为老一辈台胞代表,他从1996年第一次来到厦门,开始结缘湖里、融入兴隆社区、服务身边人,也慢慢地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熊大”,邻里街坊有事就找“熊大”,这种安全感,也让他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值得依靠的人。

  “从过客到融入家园,我成为了这里的家人”,熊麒深情地说,越来越多的台胞融入到家园中,共同治理家园,大家共圆中国梦,“我会不忘初心,只要还走得动,就会继续为我的家人们服务。”

  “请你一定亲自来湖里体会一下,只要到了这边,你就不想走了。”

  “除了交流、切磋、探讨,我们还会向台胞们学习艺术创意。用文化去融合,通过融合发展,大家达到共赢。”

  “我把湖里当做我的第二个故乡,我跟我的家人也会继续在这里扎根发展。”

  两岸融合这十年,在厦台胞不断增加,约12万台胞常住厦门,这座城市已是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两岸交流活动热络,十年来,以闽南文化为纽带,持续创新交流方式,大型两岸交流活动在湖里持续开展。惠台礼包实实在在,2018年,湖里区就两岸经济交流、社会文化交流、台湾同胞就学、台湾同胞就业创业及台湾同胞居住生活等五大方面,提出了23条惠台实施细则。台商台企踊跃来厦,十年来,湖里始终以最前沿姿态拥抱前来的台商台胞,不少台企在湖里投资经营多年,不仅自身取得良好发展,也带动了区域内产业的整体提升,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我们把这一集取名“听见两岸的声音”,借助我们的采访,采撷在我们热爱的湖里土地上,两岸融合的声音片段。是“谢谢啊,办得真的太快了”的对高效率政府的点赞之声,是“没问题啊,明天来我这里泡茶话仙下”的对近邻互助的笃定之声,是“一定请他们来我们文化园参观,带你们感受一下闽南的传统文化”的热情待客的亲切之声,更是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温暖之声。

  采访关机的那一刻,我们突然不自觉地哼唱起那首由唐柄椿作词、丁晓红作曲,彭立和师鹏演唱的歌曲《两岸一家亲》,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无论家里无论家外,血浓于水情意深;无论此岸无论彼岸,同宗同祖中华魂。

  音乐《两岸一家亲》

  版权归原创者及唱片公司所有

  本片引用不作商业用途

  源:区委宣传部、十点读书

  编辑:林依文

  对:白涵

  审核:陈瑜瑾、曾巧儒、陆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