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位于翔安的厦门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企业厂房里,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加紧采购物料、扩大产线、提高产能。原来,企业近期已收到波兰、克罗地亚、沙特等十余个国家的新冠肺炎检测相关产品意向订单,为满足海外市场需求,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战中,厦门具备“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特征的“三高”企业表现抢眼,既展现了“硬核”实力,也为全球抗疫贡献了厦门力量。
2019年7月,厦门市召开“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并发布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从2019年开始,每年动态遴选一批具备“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特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纳入“三高”企业培育库。一方面,厦门积极引进优质增量,另一方面,不断做优做强存量,着力“精准滴灌”与贴心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三高”企业,增强经济的韧劲后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化危为机,企业“免疫力”从何而来
1月23日,开始相关产品的研发及生产物料准备;1月27日,启动开发工作;2月3日,全线复工,24小时轮班不间断生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致善生物第一时间投入新冠肺炎病毒检测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
“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试剂、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等相关产品,迅速获得市场青睐。”致善生物首席运营官吴钦介绍说,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企业敏锐地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截至3月底,公司的产品已出口32个国家和地区,使公司国际业务占比由原来的4%提升到10%。
化危为机,不仅有速,还有“数”。深耕电子数据取证及大数据智能化业务的厦门美亚柏科依托祥云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对海量疫情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为疫情防控提供数字化支撑。企业还将自主研发的智能警用机器人进行全面升级,使之变身防疫版智能机器人,实现人流密集预警、疫情防控播报、人脸识别、便民问询等多种业务功能,应用于火车站、村居出入口等场所的防疫。
作为厦门存量经济的重要构成,目前厦门拥有2503家“三高”企业,它们不仅成为抗疫的主力军,也是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增强了经济的韧劲和后劲。数据显示,全市“三高”规上工业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31.8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83.6%。
“由于及早部署、提前筹划,企业春节期间不停工,目前,已基本恢复满产。”弘信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裁李奎说。弘信电子是国内柔性电路板行业的领军企业,凭借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市场警觉,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订单数量未降反增,同比增长达到30%。
做优做强存量、提升产业后劲的同时,厦门也积极确保招商引资不断档、项目引进不断链,为发展注入“活水”。来自市商务局的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新生成招商项目938个,计划总投资3514.5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29个,计划总投资825.68亿元。
贴心帮扶,经济韧劲后劲不断增强
视频会议、客户对接、技术探讨……10日,在厦门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位于软件园二期的办公室里,公司副总詹红梅和企业员工紧张地忙碌着。
作为国内人脸识别领域头部企业之一,瑞为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推出防疫测温方案,并陆续在社区、学校、厂区、办公楼宇等多处落地。
新产品吸引了不少客户主动找上门,眼下,企业正全力提升技术、商谈业务,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能够快速开拓并抢占市场,除自身的技术优势,还得益于厦门市党委政府的贴心帮扶。”詹红梅说,疫情期间,市主要领导走进企业,了解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情况及需求,还主动为企业“代言”,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合作商。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瑞为与金龙客车开展合作,将为金龙客车的智能防疫工作站提供测温设备,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
为保障企业全力投入生产,疫情发生以来,厦门市已发布10余条扶助政策,从人才、金融、税收等方面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2月10日,企业就有序复工复产。”厦门光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张金燕表示,厦门第一时间出台的降低融资成本、稳岗扶持等“暖企”政策,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服务精准,培育更精心。去年,厦门在专门召开“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后,建立“三高”企业发展协调机制,推出“三高”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难题。
“厦门营商环境好,政府服务意识强,系列政策也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厦门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经济、推动现代化产业跃升发展的决心。”在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看来,扎根厦门发展的20多年,美亚柏科从名不见经传到行业龙头企业,这个过程离不开厦门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氛围,以及党委政府这个“大家长”的悉心呵护,“企业的第一个突破性产品就是与厦门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而一路成长,政府也总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给予支持和指导”。
“得知企业人才紧缺的困难,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企业提供了域外研究中心人才补助等多项政策,帮助企业成长。”詹红梅说,正是这样的贴心服务,让瑞为有了做大厦门总部的决心和信心。
据了解,根据厦门市“三高”企业倍增计划,到2021年,全市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营收规模翻番的“三高”企业超过500家、新上市“三高”企业达到10家以上。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