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厝边”闽南角的郑志祥老师,正绘声绘色地教孩子念闽南童谣。

  闽南语被誉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

  闽南话中“江头”即为“港头”,因地处筼筜港尽头而得名。

  2016年,江头街道吕厝社区创新打造“好厝边”闽南角传承阵地,通过整合优秀师资资源开展闽南方言与非遗传习活动,增强居民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构建和谐邻里关系。2021年,该项目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强阵地,乡音说起来

  6月,仲夏端午,吕厝社区工作者郑志祥特意挑选了《爬龙船》这首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闽南童谣。

  “锣鼓拍,吆号喝,长威助阵哗哗滚。出力摇桨水花喷,看谁有力佫有技术……”郑志祥边比画动作边讲童谣,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听着,闽南方言生动有趣,互动游戏好玩刺激,气氛十分热烈。

  “好厝边”闽南角项目成立之初,便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居民们认为,闽南语正呈现“青黄不接”的趋势,保护和传承形势紧迫。而这也是江头街道打造项目的初衷。

  2016年7月15日,首场“好厝边”闽南文化角活动在江头公园举行。共有100多位居民来到现场,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童谣”福建代表性传承人周长楫讲述闽南方言与文化。

  “我到现在还记得周老师从闽南方言的产生谈起,利用大量生动的例子,为居民们解读了方言中的历史故事。”郑志祥说,“当天太阳很大,但没有人提前离场。”

  从街头公园到社区文明实践站,再到外出研学,吕厝社区不断拓展项目阵地,居民们在家门口随时随地都能学习闽南文化。近年来,社区又开拓“线上阵地”,通过老师发布教学视频和录音、“一对一”点评等方式,实现学习不断档。

  纳人才,乡音火起来

  “做人首先是人品,守信诚实做人真!”清晰的押韵,明快的节奏,让台下的居民听得痴迷。

  当天闽南角的主讲人是湖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志萍,他带来答嘴鼓《做人首先是人品》。答嘴鼓虽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却很陌生。

  《做人首先是人品》内容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整个课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学员们和老师在互动中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文化包罗万象,仅靠社区工作者力量远远不够。怎么办?吕厝社区携手辖内近邻单位,建立社区闽南文化人才库,同时还邀请像周长楫、林志萍这样的闽南文化大师开专场讲座,多方合力让闽南角项目更扎实、更长久。

  作为项目共建单位,江头幼儿园的老师发挥幼师专长,带上布偶提升教学童趣;江头第三小学老师结合科普知识加深孩子对闽南话的理解;闽南语音乐学会副会长吕飞从专业角度出发,拍摄《小小花雨伞》闽南童谣MV;闽南小院创始人黄锦川带孩子们现场观看皮影戏……

  “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它还是乡音,承载着乡情。”社区居民李奕华说,“很高兴社区有闽南角,孩子耳濡目染就学会了,还懂得了大量闽南历史文化和民俗知识,真是意外之喜!”

  聚“邻”力,乡情浓起来

  拿起扫把、夹子、畚斗,地上的烟头、灌木丛里的纸巾一个都不放过。每到周末,吕厝社区的居民们纷纷化身“城市美容师”,用双手除去垃圾,为美丽江头“梳妆打扮”。

  “我们几个都是在闽南角里认识的,相互一问,才知道就住一个小区。”国宝新城小区居民王琳琳说,“现在我们都加入了洁净家园志愿服务队,平常谁家做了点好吃的还会给对方送去品尝,感情可好了。”

  “厝边”在闽南话里是邻居的意思。随着“好厝边”闽南角项目深入推广,江头街道洋溢着温馨和谐崭新气象,邻里互助、友爱亲善蔚然成风。

  “阿嫲,你几岁了?”日前,一场特别的高龄老人集体生日会在江宁里小区举行,孩子们用闽南话与老人交流,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暖暖笑容。

  为了给这些不方便出远门的高龄老人过一个难忘的生日,社区助老志愿者们上门接送老人出门、下楼,还请来孩子们与老人一起切蛋糕、唱生日歌,用闽南语陪老人聊天。

  志愿者林阿姨说:“‘千金难买好厝边’,咱们吕厝社区真的很有爱!”据了解,“好厝边”闽南角项目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上万人次居民参与,报名人数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