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市长系列访谈之沈阳篇

  (沈阳故宫)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有“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挺进新时代,沈阳在建设数字经济、促进招商引资、实施人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等环节发力奋进,打造独有的沈阳名片。

  全力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制造业是沈阳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面对新时代,沈阳也积极推动重工业制造向高精尖“智造”转型升级。过去五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达29.2%。

  沈阳市市长吕志成表示,近年来,我们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变革,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以数字赋能走新路、开新局,加快打造‘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全力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为实现这一目标,沈阳打出了组合拳。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双千兆”城市,建成了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5G通信网络,5G基站数量达到2.2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450万。部署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节点、国家顶级域名节点、“星火·链网”超级节点、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分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辽宁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已经具备规模化服务能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即将投入使用。

  二是加快数字产业化。重点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等核心产业,全市软件信息服务业规上营业收入自2018年突破千亿规模后一直领跑东北。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并网,成为国家算力体系重要节点和覆盖东北全域的国家级智能智算中心。目前,沈阳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5位。

  三是推动产业数字化。滚动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打造了从技术改造、精益管理,到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的政策链,累计推进智能升级项目450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130多个,培育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100多个、市级行业示范150多个,创建了“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示范工厂31个,每年带动1000户以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四是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开展“数字沈阳”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沈阳市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产品产业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21年,全市“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达到506家,营业收入1101.6亿元,同比增长8.9%。

  科技和产业往往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对此,吕志成认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三个“一公里”。一是畅通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围绕破解科研成果“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深化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建设市场导向、利益驱动、赋权放权、宽容失败的成果转化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攻坚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成立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项目经理、团队控股、混合所有等核心运营机制,通过“二次开发”和“中试放大”,推动实验室成果加速应用型转化,目前已归集智能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五大领域项目源52项。三是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提高成果承接能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动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天使、风投、创投等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早期成果在沈落地转化。

  三年来,沈阳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始终保持10%以上增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由不到20%提高到了目前的39.2%。

  (沈阳城市建设越来越国际化)

  碧梧修枝常待凤,但愿诸贤集沈阳

  “一个地方要发展,要靠好的投资环境。只有环境好了,企业才会投资,项目才能进来,人才才能留住。”深谙营商环境与吸引投资、招徕人才和地方发展之道的吕志成如是说。

  为此,沈阳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全力以赴优环境、促投资、纳贤士。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和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一枢纽、四中心”。二是充分释放投资机会。围绕建设滨水特色功能区、城市更新示范区、高新产业聚合区、公共服务中心区,划定35个核心发展板块,打造城市结构关键点、城市建设新亮点、城市经济增长点。三是高效配置要素资源。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建设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搭建研发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空间价值。四是探索多元制度创新。积极对标国际惯例规则,充分发挥国家试点叠加优势,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制度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五是做好政务服务保障。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树牢“店小二”“保姆式”服务理念,务实开展“一联三帮”活动,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全面做实领导包保、项目专班、企业管家、首席服务官等制度。

  截至目前,先后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沈投资兴业,10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沈阳。近年来,全市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数量始终保持40%以上增速。

  营商环境事关沈阳振兴发展全局,是沈阳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必须下好的先手棋。近年来,沈阳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0、2021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获评东北地区唯一标杆城市,办理建筑许可、招标投标、知识产权、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等6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

  关于如何创造好的营商环境,吕志成表示,一是着力打造办事方便的政务环境。坚持从企业需求和群众体验出发,以“只提交一次材料”为核心,全面深化“价值观+一网通办”综合改革,推动政务服务领域数字化流程再造。二是着力打造法治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出台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沈阳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顺利通过实地考核。三是着力打造成本竞争力强的市场环境。坚持“一降一增”协同发力,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生产要素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加码释放政策红利。四是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坚持把重商、亲商、安商、惠商融入城市基因。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近年来,沈阳市全方位塑造“引育留用”的人才生态,加快建设人才强市,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呈现出“春暖燕归来”的良好局面。过去三年多,全市累计新增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等7500余人,新来沈留沈高校毕业生50余万人。

  在招贤纳士方面,沈阳自有妙招。一是持续升级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先后出台了“人才新政24条”“人才新政3.0版”“兴沈英才计划”,推出125个政策点,制定76个配套实施细则。二是打造平台助力人才成长。积极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创造舞台,1285个市级创新平台汇集了7万多名科技人才。三是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现象,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优化环境涵养人才生态。加大人才专项投入,优化人才政务服务,强化人才住房保障等。

  碧梧引凤,群贤毕至。凭借优良的营商投资环境,找准定位创新发展,沈阳已然向外界递出了她的独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