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连续多年入选Alpha级别世界一线城市,人类发展指数连年居全国城市首位,5次获《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8次获“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2022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中再次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目的地。广州集聚了330家世界500强企业,17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4.7万家,其中2021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4.3万户,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广州是连接世界的枢纽,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2021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4026万,居全球前列,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列全球第4和第5位,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首位。

  南沙区是广州市的新发展引擎和热点投资区域,具有以下投资优势。一是战略定位重要。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承载区,叠加国家综合保税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等政策红利,南沙正焕发出令人瞩目的青春活力。6月14日,国务院更是印发了重磅文件《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指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将南沙打造成为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二是区位优势独特。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是广州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载区。南沙港区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港、全国最大的内贸港,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跨境电商保税进口货值占全国1/5,粮食码头粮食进口量位居全国单体码头第一,汽车吞吐量全国第二,班轮航线累计达165条,贸易网络通达全球400多个港口、200多个城市,推动重点功能片区协调联动发展,为企业投资兴业创造众多机遇、提供广阔空间。三是经济增长强劲。十三五期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由1063.23亿元增至1846.11亿元,增幅达73.6%,年均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1964.30亿元增至2845.27亿元,增幅达45%;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农业总产值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首位,南沙经开区在21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12名、五年跃升15位,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区域之一。四是产业基础坚实。南沙科学城已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冷泉生态系统获批成为国家大科学装置,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预计9月开学,汽车制造业产值超1500亿元,以新能源汽车、宽禁带半导体、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及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加速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五是交通枢纽形成。加快打造半小时通达大湾区主要城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广深港高铁实现南沙快速直达香港西九龙,全国最快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拉近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时空距离;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是服务泛珠三角与广大内陆地区铁路货运联系的重要通道;深圳至江门铁路(南沙段)开工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开展前期工作。六是营商环境优异。在首次国家新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前三,累计形成789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企业开办落户最快2小时出证,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最快17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实现“交地即开工”,发布首个国家级新区“四链”融合政策体系。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七是宜居宜业宜商。南沙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前列,水质稳定达标,建成万亩湿地、百里碧道,是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金奖”城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即将投入使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等三甲医院加快建设,集聚广州执信中学南沙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

  南沙区将加快布局建设“芯晨大海”,一是以加快发展“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强芯工程”,切实加强政策、资金等要素供给,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及产业投资为一体的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生态。二是以创新发展承载“晨”光和希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大力度开放各类应用场景,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辐射带动力的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氢能等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以强化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等“大”制造为根本,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进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发展一批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制造业上、中游龙头企业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推动打造新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不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四是以聚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南沙港区核心资源优势以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作用,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港航产业。依托冷泉生态系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力集聚海洋创新资源,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可燃冰、海洋能发电装备、现今储能技术等能源技术产业化,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