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的这个姑娘说话流利,满眼笑意,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难想象她在幼年时就几近失聪。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9级博士生赵蚰竹,在四岁时就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但她在完全丧失听力前学会了拼音、速算和唇语,并先后考上了重点高中、本科、硕博研究生,在无声的世界里奏响了独属于她的精彩人生乐章。

  被锁进了黑暗小屋

  “像被锁进一间密不透风的小屋,到处是黑漆漆的一片,只有依靠右耳里的助听器,我才能在窗户上戳出一方小孔来,看见一丝微弱的光。但这束光是脆弱的,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时都会被命运彻底堵上。”

  赵蚰竹左耳和右耳的听阈值分别在110分贝和90分贝左右,这在医学上已经被判定为“聋人”,而且任何一次感冒、流泪或者剧烈运动,都随时有可能夺去她本就微弱的听力。但赵蚰竹“倔强”地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只是听力存在一点障碍。

  幼时的她会求母亲为她买来音乐磁带,尽管从中听到的更接近于一段带节奏的噪音;有时她也会不自觉地哼唱起喜欢的曲调,即使母亲说她的歌声像是一段缺少感情起伏的念白。

  在旁人看来,赵蚰竹人生的“缺憾”似乎显而易见:秒针划过表盘的滴答声,大雨砸在玻璃上清脆的撞击声,吉他、钢琴在指尖奏响的音乐声……她注定与这一切失之交臂。

  然而对于赵蚰竹来说,她可以用心“倾听”这世界的丰富多彩。她常常戴上耳机,沉浸于音乐的情绪和韵律;她也喜欢在电影院看《长津湖》,虽然只是“默片”,但也会不自觉地流泪。

  “厦大翔安校区有一个‘小巨蛋’,跨年晚会的时候,我和朋友坐在那边的草坪上看节目、聊天,还一起挥舞荧光棒,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夜晚。”或许这种“缺失”,让她更加懂得珍惜每一次感受、分享、成长的机会。

  不躲避 不放弃

  为了抢时间学习,赵蚰竹五岁就提前上了小学。在此之前,通过千百遍的重复练习,她已经学会了汉语拼音、千以内的珠算法和上百个生字。作为一个几近失聪、年龄又小的孩子,难免令人担心,但赵蚰竹又凭借自己独特的“听课”方式很快适应了校园生活,甚至成绩往往名列前茅。

  ▲幼年赵蚰竹在模仿大人打电话

  课堂之外,酷爱看书的赵蚰竹一有时间就大量阅读。每次出门,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常常在那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家里更是摆满了她喜欢的书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作文课以来,她的作文几乎都作为范文,在同年级学生中传阅。

  ▲赵蚰竹三年级作文本上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

  到了高中,病情的反复让赵蚰竹又在医院里耽误了很长时间。一想到十几年的学习都要白费,她就十分焦虑。为了赶进度,她每天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从早上九点,一直到晚上,我不停地做题、刷题,我觉得我不比别人差。或许我听不见老师讲课,但是我可以自己研究。”

  经过上百个日夜的奋战,赵蚰竹如愿考上了理想大学。她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尽管每次开会时,她都很难通过读唇“听清”所有人的发言;她会骑单车在校园里穿行,只不过需要在拐弯时紧贴着路边的台阶,防止因为听不见而出现事故;她的手机永远设置为震动模式,有陌生人的电话时,她会说“喂”,然后假装信号不好,提醒对方发短信。

  因为知道听不到,赵蚰竹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干脆把助听器丢到了一边。当别人听题时,她就一句句地翻译选项,根据前后的连贯性来进行选择。仅靠着阅读和作文的高分,她也成功通过了考试。

  在本科期间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赵蚰竹也有过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念头,但都或多或少因为听力障碍,遭遇了一些阻碍。

  “我还是想考研。”赵蚰竹在本科毕业前下定了决心,并迅速投入备考状态,在三个月内完成了全部的复习,最终成功“上岸”。硕士期间,她连发6篇期刊论文,其中包括投在国际期刊《Water》上的两篇论文;她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方向,掌握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这成为了她敲开博士大门的一把钥匙。

  听见爱的回声

  “我失去了一些,但拥有的更多。”赵蚰竹说,“我拥有无条件支持我的父母、陪伴我的可爱妹妹,还有很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爱中成长的她,也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善意。赵蚰竹说:”同学和朋友与我聊天时,总会有意无意地放慢速度、放大口型;老师们也会尽量把知识点都写在黑板上……”

  谈起与厦门大学的缘分,赵蚰竹说:“在考厦大之前,我在厦门城环所做了次报告,也是因此让我后来的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李杨帆教授了解了我;今年十二月初,我又有了一次汇报机会,发现竟也是在城环所——我第一次来厦门汇报的地方。两次汇报的主题都是系统动力学,只是换了研究对象,感觉也是一个非常惊喜的巧合。”

  但赵蚰竹第一次与她的博导李杨帆沟通时,其实也没有那么顺利,她必须依靠翻译软件才能辨清老师所说的话。然而李杨帆最终决定在面试前与各位老师协商,允许赵蚰竹下台走到面前回答问题。正式入学厦大以后,开导师组会时,赵蚰竹也会被安排在最靠近大家的位置,便于她面对分享者读懂“唇语”。

  “有次我们在外出差,李杨帆老师突然问我没有闹钟怎么起床。他是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赵蚰竹说,“我一般提前两个小时起床,然后半梦半醒地握着手机等闹铃震动,这不重要。我想说的是,我收到了太多来自或熟悉、或陌生人的爱,而这些爱让我更想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陆海统筹是我的归宿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也不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太多值得炫耀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只是我的问题显而易见,但不一定代表自己付出的就一定比别人多,我很享受读书这个过程。”作为一名听障者考入双一流高校成为博士生,赵蚰竹并不认为这有多么不寻常。

  “读博期间,自然也有遇到困难。”赵蚰竹坦言。中期考核的时候,她的研究方向还没有很明确,课题组内部预答辩的结果也不太理想。但她转头就钻进了实验室,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得以在最终正式答辩时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这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还有给力的厦大图书馆把我荐购的许多书都很快引入,这帮我节省了一大笔科研购书经费。”

  赵蚰竹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关于陆海统筹下中国对海洋与海洋带的管理与规划,多学科的交叉和多源数据的融合以及新算法的探索吸引她“入海”。

  她正在尝试把国际上的遥感数据纳入到现在的研究上来,试图结合“硬数据”,融合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渔业的一些遥感数据指标,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探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渔业管理手段。

  ▲赵蚰竹的朋友圈

  “北方陆地是我的故土,南方海洋是我的礼物,陆海统筹是我的归宿。”现在的赵蚰竹,沉浸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每天都在自习室学习到深夜才回宿舍。立志在专业方面有所作为的她,正在走向“大海深处”,开始自己新的探险。

  从小到大,赵蚰竹一共经历过四次彻底失聪。每一次,跃动的世界变成一部默片,再嘶吼都只有一片哑寂;但每一次,对她而言也是一次新生。面对各大媒体的报道、广大网友的点赞和评论,赵蚰竹说:“我挺开心的,觉得自己确实鼓励到一些人了。”

  “科技的进步,比如语音转文字技术,正在弥补我们‘少数人’的缺失;网络的普及,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使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故事‘抱团取暖’。我觉得我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受益者,也希望更多‘少数人’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赵蚰竹正书写着一个属于她的传奇,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

  来源: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