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风华人物

  石奕龙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厦门60多年,这里已经完全成为了我的“第一故乡”。我长期从事闽南文化的研究,对厦门可谓感情深厚,也希望这些民俗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今天——我有话想对厦门说。

  我是石奕龙,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福建民俗文化的研究。

  我的籍贯在江苏无锡,出生在山东济南,父亲也是厦大教授,我1岁时就跟随父母来到厦门。我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生活了60多年,厦门已经成了我的第一故乡。我回乡探亲时,亲戚们也都说我的普通话完完全全就是闽南人的口音。

  我从1990年开始研究“送王船”,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送王船”准确来说应该称为“迎王送王仪式”。它是闽南人某些地方的宗教实践。在定期的某个时间点,某个水边的村镇会从水边请一尊或几尊“客王”到该地巡狩、镇守几天或几年后,举行仪式制作一艘王船将其送走。有些学者将“送王船”理解成“送瘟神”,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看法。

  2016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开始启动“送王船”申遗工作,我也受邀加入专家组,参与申报工作。经过几番波折,2020 年12 月19 日,由中国、马来西亚联合提名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我们研究者来说,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事。

  厦门特区发展40年,思想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有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这种变化令我深感欣慰,“送王船”能够申遗成功,也离不开这些进步发展。

  其实,厦门还有许多具有“世遗”申报潜力的文化民俗,只不过我们没有去发掘它。未来,我会继续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希望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即使是籍贯、出生地都不是厦门,但是我在厦门长大、在厦门学习,成为一个学者。所以厦门的各个方面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也很喜爱她。希望厦门越来越好,厦门的人民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好。

  ——石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