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命名为“羲和号”。记者获悉,为它命名的,正是今年莆田一中高三毕业生,现已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2021级本科班就读的吴易积。

  为给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命名,相关单位面向广大网友为它征集一个响亮的名字。在本次征名活动中,吴易积积极参与,他的“羲和号”命名方案经过重重筛选,最终在万余份命名中脱颖而出。

  吴易积的朋友圈截图

  吴易积说,自己的命名方案能被选中非常幸运。羲和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们所知,承载了先民对自然的探寻和崇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载体,人们借此将人类与太阳联系起来,体现了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然观。以太阳母亲之名,究太阳之奥,既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呈现神话之美,亦是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理想追求。

  吴易积作为被选中的命名方案提供人之一,为了表示感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模型作为礼物赠予了他。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模型作为礼物赠予吴易

  记者了解到,吴易积初中毕业于城厢区南门学校,2018年考入莆田一中高中部。他学习勤奋,刻苦努力,高二时当选学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

  吴易积读高三时的班主任史艳茹说:“这孩子勤奋刻苦,成绩稳中有升,在校园里喜欢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相处,乐于提问,也乐于和老师、同学分享学习心得,这次为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命名并最终入选也就不奇怪,也祝愿吴易积学习更上一层楼,为莆田赢得更多荣誉。”

  测试中的羲和号(图源:国家航天局)

  相关链接:

  10月1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羲和号,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作为在环绕地球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羲和号(重量550千克)在探测器界属于轻量级选手(功能更为复杂,承担着陆任务的嫦娥三号重约3780千克)。因此,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运力仍然富裕,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时同时携带SSS-1卫星、SSS-2A卫星等10颗卫星,创下了“一箭十一星”的记录。

  腾空的过程如此顺带,并不代表羲和号的任务不重要。首先,作为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是探日工程探路者的存在,用于相关技术的试验,以便后续的调整和升级。其次,作为拥有双超平台(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且主要科学载荷为Hα成像光谱仪的探测器,羲和号还肩负着通过Hα波段给太阳拍“X光片”的重任。

  Hα读作氢阿尔法,波长位于可见光的红光范围内,是氢原子在接收能量,其中的电子发生电离跃迁的产物,在恒星、星云、类星体等众多宇宙天体中看到的红色云雾都是氢原子被电离的产物。天文学家通过Hα光谱图,可以观察太阳光球层及色球层的特征,追踪分析日珥活动,收集太阳耀斑爆发时的各种物理数据,为探日工程的推进打下基础。

  未来几年,羲和号将与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预计2022年发射),以及世界上最大轴对称太阳望远镜(在建)等地面观测设施,构建天地协同体系,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