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昙石村小憩一回

广告

  况简介:

  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福古路贯村而过,距离福州市区约15公里。村域面积25公顷,耕地面积150亩,人口2100多人,全村户数623户,有12个村民小组。2020年6月29日,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是福州古文化的摇篮,先秦闽越族的发源地。

  俯瞰昙石山周边景色

  3月22日上午,记者应朋友之约前往闽侯县昙石村小憩一回。

  说起昙石村,我心中有愧,毕竟是曾经触摸过历史学的人,居然漠视这个五千年历史的存在。数不清多少回,路过昙石村,我总以匆匆过客的身份,藏匿在过往的人流里;道不清有几次了,我总以杂事缠身为由,无暇阅读这里历史的扉页。

  当我终于沉下心来,涉足昙石村时,这里已然再也看不到当年历史留下的黑白底片了。村口三岔路口一块横卧的巨石,上面写着:昙石村三个大字,给往来的客人一种敞亮的感觉。顺左手的道路进去,一排精致敞亮的商品房,对面是商店比邻,还有一个大规模的农贸市场,周边商店林立,路上更是小商小贩,一派繁华流通的景象。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想见村庄景象,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现在这里已经成历史文化街区了,来这里的外地人,要么想探访历史,要么来感受文化……他说,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敞亮的村口

  触摸历史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才明白村口巨石右边一条路,便是通往昙石山遗址展览馆。当地一位老人黄天明热情介绍说:小时候这里是村里的一个小山包,孩子们一到放假,便到这里来玩捉迷藏,打土仗。怎么会想到,在我们玩的时候,随意挖起的瓦砾,石块,会是五千年的历史遗址。

  昙石山遗址距离福州市区约15公里,发现于1954年,迄今经历九次面积不等的考古挖掘,发现墓葬、石器、贝器、壕沟、陶窟等遗址,及陶器、石器、贝器和骨器等文物。200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就此隆重登场,揭开福州历史璀璨的一页,让那些沉积五千年的历史发出铿锵的声响。据史学家考证,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点,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群星的天空中,在东南沿海的星空中,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不曾想到,来这里小憩片刻,却给我带来了大大的收获。人的一生不能拘泥于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就以为福州的冶山文化、古城文化是福州历史的开端,就像当前的“三星堆文化”一样,掀起了中华文化源头探索的巨浪。

  不过,有一点是应该明确的:历史是发展前进的,历史学科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现而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感谢昙石山的小憩,我收获了自己的思想更新。

  耕读传家

  沿着昙石山遗址往前走,大约近百米,你就看到了一座灰砖高墙肃穆的祠堂——黄氏宗祠。祠堂大门上方是古代传统建筑中的飞檐,飞檐内全是彩色木雕。四块蓝色的小木雕中,都有两个喷金色的人物。他们栩栩传神,仿佛在传递着发生在黄氏家族中久远的感人故事,传承给后人;门楣上方,各有四个垂露般的金色短柱子,做工精巧又略有变化,涵盖衍生黄氏家人世世代代在永恒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变”与“不变”的哲理。这点我们可以从大门上的金字楹联上读出其深邃的传承来。上联:铭记孝廉祖训,下联:弘扬耕读家风。不变的是“孝廉祖训”,变的是“耕读家风”。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耕读”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

  恢宏肃穆的黄氏宗祠

  我想,正是传承这样文化内涵,黄氏家族才能在先人的文化遗址上,发扬光大到今天。

  连接昙石村与民俗园的仿古廊桥

  顺着黄氏宗祠前大路走不远,便是一桥飞架南北的一座仿古廊桥,古朴深沉地把昙石村与民俗园缀连起来,借用滔滔江水幽幽溅溅声,谱写了闽侯县乡村振兴的一曲动人心弦的赞歌,让来往的市民不由地心醉其中。再往前走,便是福古路了。刚过马路,我整个人就被一片片绿色,一栋栋明清建筑的木房子给糊了眼,醉了心。

  仿古廊桥

  浸染文化

  还是我吗?刚刚还在反思自己的不足,感叹历史的深邃,现在就这么的一身轻松;

  还是昙石村吗?刚刚还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现在就清清淡淡、绿绿爽爽,让我不由地陷进去了。

  先是曲径上种着不知名的树,显然是精心挑选出来同一时间段种下的树,枝干上没有绿叶,却一样的生机勃勃,枝枝都冲着蓝天,发奋着。地上一片又一大片的嫩绿草地,密密细细、柔柔甜甜,我不忍心踩下去,观察四周,发现只有一条小石子路被绿色给覆盖着,娇羞地把头埋在了草地里。在这里草地是主人,石径成了来宾。

  孩子的乐园

  仔细一听,不远处传来孩子们嬉闹声。一幢年代久远的木屋转角,跑来几位天真的孩童。他们踩着草地,踩出一片童真,一片笑声。

  转角跑来快乐的孩子

  孩子的乐园

  绿色的草地映衬着他们的笑脸,显得更加地灿烂,更加的活泼。放眼望去,不远处几位成年女子在草地上的吊篮或是石桌椅上休闲着。

  休闲好去处

  我这才大胆地伸出脚试了试,嫩绿的颜色告诉我,她是春天的使者,厚实且富有弹性的感觉,传递给我的是:放心踩下去吧,我们早已被人工培植成经得起脚踩又能呈现出绿盈盈的草种了。

  休闲好去处

  再往里走,除了不少古木屋陈旧的色调,古老的款式让我喜欢外,还不时地会给你惊喜。幽静石径旁一排景观树浴着春风,婀娜着身姿迎接客人。小道尽头是一座别致的小洋楼。一看就是中世纪的欧式建筑,在满园中式古典建筑中独树一帜,却不显孤单,掩映在四周绿色里,更显得娇羞——欧式小美人。

  同中存异

  一条小溪流轻声吟唱着,以她轻盈柔顺的身段从草地边穿过,前方是一个小型假山,看似不规则的几块大石头叠在一起,石缝里吐泻出瀑布似的清泉,泉水流经几块大石头,阻隔得弯弯曲曲,不情不愿地向前流去,引得两岸游客的驻足欣赏。这看是南方园林风格,却又显得更大气,更宽容,这也许就是历史人文铸就的闽侯人的性格吧。

  廊亭流水

  为何这里有着许多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呢?原来闽侯县在旧城改造或一些拆迁的地方,遇到需要保护的古民居,就保护性地移到这里来。这是多么大的规模与壮举啊,虽然他们没有福州南后街那样的恢弘与紧邻,但却有许多的草地与空间,为游客提供更大的自由与想象。这里成了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了。

  这里有木屋比邻的守望,这里有飞檐长廊的深幽,这里有流水人家的画意,这里有垂柳依依的柔情,这里还有酒廊茶室漆器文苑,当然咯,更少不了青青草坪,蓝蓝天空,满满的春色和道不尽昙石村百姓的深情。

  古朴别致的飞檐

  这个院子叫“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难怪这么有味道,这么包容与这么的迷人。浏览了一圈后,我险些忘了归家路。抬头一看,街区的牌坊楹联上写着: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下联写: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洲。我愣住了,挖空心思地想不出一个准确表达此时感情的词语来。不由地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真是到了闽侯县才知道自己的无知无识。

  看来要经常来这里触摸历史,丰富文化,提升素养。

  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扫描

  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简介:

  该区是老县城所在地,亦为闽侯县城核心区,距离福州15公里。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71.4亩,共34栋各类建筑,其中不可移动文物一处,历史建筑6处(异地保护4处),建议历史建筑4处(异地保护4处),异地迁入建筑8处。街区设有导游图、景观指示牌,方便游客观赏。

  街区在业态方面,引进传统文化展示,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文创设计和教育培训等内容。

  END

  主编  |孙永强

  美编  |  吴源园

  主办  |  八闽乡村福州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