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福建省南靖县迎来了世遗土楼·海丝文化南靖高峰论坛暨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2020学术年会开幕式。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在致辞中表示,南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一南靖东溪窑为中心的十里窑场,成为这个时期最大的窑场,也是明清时期福建最重要的窑场之一。”林晓峰说。

  而正是这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组成部分——东溪窑遗址,承载着南靖县一个县区两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点的梦想。

  重要组成

  时隔100多年,南靖县龙山镇许多村庄依然流传着许多“东溪十八窑”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随着漳州月港繁荣,东溪窑迎来瓷器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高峰期。厦门港取代月港后,东溪窑依然窑烟不断,这一盛况延续到了清末民初。

  东溪窑是明清时期漳窑最大的窑口,也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所申报的31个组成部分,涵盖了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成熟繁荣和继续发展的所有四个阶段。”南靖县“申遗办”副主任简荣伟认为,东溪窑是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时期,漳州地区外销瓷生产的另一主要代表。

  发掘保护

  在南靖县东溪窑博物馆内,简荣伟对每一件展品如数家珍,对每一种窑的烧制方法和技术一清二楚,并且娓娓道来。

  2013年,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南靖决定重启东溪窑申遗工作。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靖东溪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5年1月,各级文物部门对封门坑进行了首次挖掘。这次挖掘,还发现了10余处古窑址。其中,位于南靖县金山镇荆都村的碗窑坑遗址,将南靖东溪窑制瓷年代推前至宋朝。

  南靖东溪窑遗址作为漳州窑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封门坑窑遗址是东溪窑的代表性窑址,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被誉为“中国最具观赏性窑址”。已揭露有相互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4座,包括普通龙窑1座、横式阶级窑3座;作坊区1处、生活区1处。封门坑主要堆积年代为明晚期至晚清民国时期。

  申遗之路

  2016年7月,南靖东溪窑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很快,南靖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在2017年的3月,组织召开海丝·东溪窑学术研讨会,并邀请来自荷兰、德国、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六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和大陆数十家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文博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2018年7月,南靖县东溪窑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获得“南靖东溪窑”地理标志。

  2018年12月入选福建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东溪窑保护棚竣工并投入使用,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前述的世遗土楼·海丝文化南靖高峰论坛,也在东溪窑遗址申遗助力。会上,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肯定了南靖对于东溪窑申遗工作的努力,也建议做好福建土楼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迈出新步伐。

  窑烟重燃

  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林俊,是漳窑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寻回失传百年的东西窑制作技艺,费劲了心思。

  2008年,林俊狠心砸掉上千件未达到他心目中复原标准的试验瓷品,前往东溪窑址所在的南靖县龙山镇创立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运用当地采集的陶土配方实验一年后,他终于成功恢复了东溪窑传统烧制技艺,他的研究所内,水车、水池、火窑炉让人仿佛看到了100多年前的样子。

  今年8月,在南靖县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大会暨世遗土楼文旅产品发布会中,林俊对媒体说:“东溪窑的传统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了100多年了,目前我们东溪窑已经列入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这次将东溪窑结合我们全域旅游做了一些周边产品,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我们东溪窑瓷器,让它们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东溪窑也是海丝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希望继续把它带向世界,把我们的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