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闽南日报数字报
志愿者为流浪者送餐 (资料照片)
每晚8点,在市区街头,穿梭的车流和往来的人群中,总有几位爱心人士带着爱心餐出现在中山公园和沃尔玛一带,将它送到拾荒者或流浪者手中。前日,这支善行志愿队队员风雨无阻,又派送爱心餐。他们不管节假日与否,已经坚持了5年,陆续送出4万多份爱心餐。
志愿队发起人名叫郑斌,是位港籍人士。“漳州始终是我的家。”虽然早年移居香港,但他对故乡漳州特别有感情。
郑斌是个热心肠。多年前,他看到街上偶尔有拾荒者和流浪者的身影,出于同情心,在街边买来面包、牛奶、矿泉水等物品,接济这些特殊群体。而开始义送爱心餐,始于一次机缘。
2015年,郑斌的一位朋友在漳州开设素食馆,主打素食自助餐。开业的前一晚,他到店中帮忙做最后的布置。忙碌之余,他与朋友突然谈到这个问题:“以后每天经营所剩的干净饭菜,要如何处理?”“能否将未销售剩余的饭菜打包整理,送给有需要的人?”当时,热心肠的郑斌向朋友建议,只是希望能够物尽其用,同时也撒播一份爱心。“可以呀!”没想到,他的建议得到了友人的积极回应,二人一拍即合。
隔天晚上,郑斌如约而至。在店内开始盘点时,他和朋友一起将剩下的干净饭菜逐一打包,并由他送到街上,交至那些拾荒者和流浪者的手中。等送完后,已经夜里11点了。“虽然辛苦,但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内心反倒暖暖的。”郑斌说,就这样,他一个人坚持送了大半年。而他低调奉献爱心的消息在不胫而走之后,一些抱着同样志向的人陆续加入送餐队伍。
每一天,郑斌和志愿者轮流给那些特殊群体送餐,一年到头不曾中断。那些特殊群体,一些人有固定的安身之处,一些人却居无定所,只能在大街上寻找他们的身影。但就是这样,他们依旧每天送出约四十份爱心餐。随着时间的流转,这样的特殊人群人数渐少,郑斌和他的伙伴们转而把爱心餐分送到一些家庭并不宽裕的环卫工人手中。
“要不是因为疫情影响,市区有4家素食馆和3家面包店加入到供餐行列。”郑斌说,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他们带来了一次考验。当人们居家不出时,郑斌和志愿者顶着压力,继续送餐。当时,街面上大小餐饮店铺都闭门歇业,素食馆也如此,好在关键时刻,有的寺庙专门开伙提供爱心餐。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志愿者还给他送去口罩和卫生防护知识。
几年下来,善行志愿队秉承初心,在看似寻常的送餐过程中,坚定前行。不过,偶尔也有不一样的声音传来。“你们这样天天送餐,岂不是助长了‘懒汉’之风?”“你们这样免费送餐,好是好,就不怕心怀不轨的人倒过来讹诈你们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或疑问,善行志愿队队员认为,就算没有送餐,那些困难人士依旧过着流浪生活,况且退一步说,这些饭菜权且当做是物尽其用,省去浪费,岂不是两全其美?而对于被讹诈的可能,郑斌他们更是心怀坦荡,在他们看来,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担心有可能被讹诈,而让更多有需要的弱势群体失去援助。
他们在行善献爱心的同时,也感化了不少受助者。郑斌告诉记者,有一年,他回香港过年,春节期间送餐人手不足,就有流浪汉自发站了出来,帮忙张罗送餐事宜,渡过难关。此后,那位长期受助者也成了送餐小队里的一员,从单纯的受助者成了施助者。
除了固定的爱心送餐,善行志愿队队伍越来越庞大,大家怀揣爱心,团结在微信群中的人数已达五六百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教师,有律师,还有企业白领等,他们坚持日行一善的善举,倡导“日捐一元”,便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筹集,最终将所得善款悉数用于慰问山区困难群众。几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漳州各个县区,甚至还把爱心撒播到遥远的川藏地区。也许正是应了那句古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他们的爱心也由此汇聚。接下去,他们将力争向民政部门申请成为社会团体组织,汇集更多爱心的同时,让队伍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前进,把爱心之路持续不断地铺就下去。
☉朱俊辉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