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鼓浪屿 老房子丰富的建筑语言
作者:华而不虚
鼓浪屿的老房子主要有两次重要来源,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13国到鼓浪屿这一公共租界设立领事馆;二是上世纪初,南洋华侨回到鼓浪屿修建住宅,15年内修建起1000栋风格各异的别墅。鼓浪屿的老房子因此有着十分丰富的建筑语言,古希腊三大柱式、哥特式尖顶和门窗、巴洛克装饰,还有罗马式十字廊、西班牙尖叶窗、英式落地窗、北欧壁炉、南欧屋顶等,甚至闽南建筑和南洋的一些传统建筑风格也同时出现在这些西方风格建筑中。

从旁边的小坡下来,右手边一幢红色建筑,二楼拱形连廊,楼前树木掩映,鼓浪屿这种清水砖的建筑很多,据说这种砖的红色经久不变,年头越多颜色越鲜亮。
原来的厦门税务司(海关)英籍验货员公寓,这些英国人身穿白色关服,进进出出,老百姓谑称其为“白鼠”,此楼又叫“白鼠楼”。


鼓浪屿全岛居民以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为主,占全岛居民的60%以上,这个比例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而厦门全岛以信仰佛教为主,这很奇特的现象,造成鼓浪屿人与厦门本岛人有不少不同之处。
复兴堂是鼓浪屿上著名的“四堂”之一,三一堂、福音堂、复兴堂和天主堂也是著名的景观。
复兴堂是唯一一座在解放后建造的教堂。在这里小路分叉,左为复兴路(早期称上鹿礁路),右为鹿礁路。
从1842年开始,美国人、英国人、西班牙人先后到鼓浪屿传教。




日本领事馆旧址坐落于鹿礁路24、26、28号,旧址包括领事馆及警察本部3座建筑。1874年,日本政府派“台湾总督”率陆军少佐来鼓浪屿筹建领事馆,办公地暂设于日本在鼓浪屿的大和俱乐部内。1896年3月,日本领事上野专一正式在鹿礁路兴建馆舍,1898年竣工落成。1915年,日本领馆在馆内附设了警所。
日本领事馆: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930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拱券宽廊,为仿英国维多利亚式别墅建筑。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石墙,勒脚上为清水红砖墙。屋顶为双坡顶,廊顶为平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

1928年,日本领事在馆舍右侧增建两幢楼房作为警察本部,内设刑讯室和监狱。从1928年至1945年期间,警察署的地下监狱内曾关押过无数爱国者和无辜百姓。
日本领事馆警察本部:共两幢,一幢为警察署,另一幢为警察宿舍,均为砖混结构,红色清水砖墙,厚墙长窗,简洁厚重,系20世纪典型的日式建筑。警察署坐南朝北,建筑面积855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警察宿舍坐西朝东,共2层,建筑面积508平方米。警察署地下监狱的墙壁上至今仍留有当年被关押者用手指或木片刻画的字迹数十处,包括入狱时间、囚禁天数以及受刑及痛斥日寇暴行等内容的文字。

原西班牙领事馆馆址。19世纪50年代前后,西班牙建立领事馆于天主堂边,教士代行领事职权,此后,一直与教堂合用,并作为主教公廨。

天主堂(鹿礁路34号) 建于1917年,为哥特式建筑,其特点是目光所及均为尖形,拱、门、窗、塔以及女儿墙的镂空装饰均呈尖形。室内天花为彩蓝色珠网结构,繁褥华丽,这是厦门仅有的一座哥特式教堂。

1863年,英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1870年又建两幢二层楼作为办公室,并附设监狱,同时还建造了一座领事公馆和一座副领事公馆。从现有的遗物看,建筑的体量尺度较小,造型风格亦较朴素,无过多装饰和奇异处理。

黄荣远堂别墅(福建路32号) 建于1920年,是以欧陆风格为主的大别墅。整幢别墅通体有许多大小廊柱,用整条花岗岩琢成,一派古罗马风韵。庭院里修竹茂林,幽雅清静。这幢别墅是西洋的、中国的、古典的、现代的风格和谐结合,是鼓浪屿别墅中的精品。

海天堂构中楼(福建路42号) 晋江旅菲华侨 黄秀火良,于20世纪20年代与同乡黄念忆在福建路盖起一组5幢欧式别墅。楼群正门门楼上书“海天堂构”四字。这5幢别墅采用中国建筑传统的对称格局,以中楼为主,向两侧展开,中心建一广场,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楼是一幢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高高翘起,门、窗、廊、厅的楣上均挂水泥透雕挂落飞罩,檐角均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蛟龙挑梁雀替均塑龙凤饰件。特别是屋顶下装饰二个藻井,井壁上绘中国花鸟画,外形又颇像亭子,非常突出。走廊外沿装饰斗拱挂落,花篮垂柱,把中楼装点得十分民族化。远远望去,这幢建筑颇有气势,又稳重脱俗。

,福建路42号,5幢楼房组成,西洋风格为主,辅以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结构,又被人戏称为中国草帽西洋身体,这样的创意据说是华侨在海外谋生多受排挤,故盖房时便故意将中国屋顶加在西式建筑上。

位于鼓浪屿漳州路44号,是一座U形的别墅,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约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别墅为英式,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别墅的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一派温馨的氛围。
廖家别墅在鼓浪屿颇有名气,辉煌过很多日,后来因许多子女出洋创业去了,使别墅日渐聊落。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别墅前部被拆去一层,44号与48号原有一天桥相连,天桥也被拆去,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别墅因年久未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可住在里面的廖氏后人,对祖厝感情特深,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而将回廊封堵成厨房,凑合随居而安,自得其乐。地下隔潮层里也住满了人。1919年8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举行婚礼,新娘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林语堂婚后三天,怀揣1000大洋离开廖家,。林语堂一生写了六十多本书、上千篇文章,大多是用英文写的,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3月26日逝世于香港,终年81岁。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
该楼年代久远,为带地下室三层,因地势高低而建。正前面部已成危房,拱券都砌上砖墙封堵加固,主入口已封死禁止通行,二楼前厅已不能住人,底层尚有一户住家,二楼业主亲人自住,从侧门出入。
- 1 圣诞节玩“反季节”旅游
- 2 永泰:涓涓溪流 天然氧吧
- 3 闲逛鼓浪屿:老房子
- 4 在福州体验不一样的辣味
- 5 在厦门感受小火锅的大温暖
- 6 儿时记忆的酸甜滋味:黑面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