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上海越剧院的艺术家们在泉州大剧院为上千名观众倾情演绎了一场凄美绝伦的越剧(尹袁版)《红楼梦》,让观众领略到了江南清丽精致的戏曲经典。

越剧《红楼梦》是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之一,自1958年上海首演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无论在编剧、音乐,还是导演、演员等方面,其主创阵容都堪称豪华。此次,在泉州演出的版本是(尹袁版)《红楼梦》,该版本排演于1999年,当时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轰动一时。

代代相传再创辉煌
《红楼梦》经过几代人传承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越剧史乃至戏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次来泉州演出的演员齐聚“越剧女王”方亚芬及优秀青年演员王清、俞景岚、郭茜云,他们大都为80后、90后,开始“接力”经典。
舞台上,写意的戏曲空间营造出富有层次的视听盛宴,华美清丽的唱词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富有诗情画意的布景设计,淡雅的服装和造型,都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名著、名团、名剧、名家、名角集聚一体,带领观众一同领略了音符在情感中的纠缠与徘徊。舞台上各个艺术要素都积极地向美学核心集聚,故事美、演员美、表演美、舞台美、唱腔美,给予观众巨大的艺术享受,历时约2.5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博得了泉州观众的一致赞赏。
回望经典 60年带来启示
关于《红楼梦》舞台艺术作品,绕不开由徐玉兰、王文娟联袂主演的经典版越剧《红楼梦》,开启了 60 余年传奇而灿烂的戏曲艺术历程。迄今为止,该剧仍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累积票房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其影响之大,许多别的戏曲剧种如昆曲、评剧、川剧、黄梅戏都移植了这个剧目,且大多沿用越剧《红楼梦》的情节框架。不仅在国内,还辐射到海外与“红楼梦”有关的艺术创作;不仅在戏曲,还为其他艺术门类的《红楼梦》提供了典型的母本。(供参考,与下面内容有重复处)
剧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展开感人的情节。“越剧《红楼梦》能成为经典,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编导音美和当时中国最优秀演员的集聚,而且这种集聚又是在一个最佳的黄金创作时段。”有名家如此评价越剧《红楼梦》。
作为一部戏曲舞台综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它凝聚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主创阵容无一不是上海越剧院的开山元老,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是开疆拓土型的顶尖艺术家,这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追根究底,越剧《红楼梦》给创作者最重要的启示还在于,对经典的改编应该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规律、回归各自艺术本体进行创作。
众所周知,《红楼梦》原著是有着庞大故事结构、复杂人物线索、多重戏剧冲突的鸿篇巨制,文学可以承载这种容量,但舞台却不行。舞台是有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
越剧《红楼梦》严格按照舞台艺术的规律对原著进行改编。它不贪心,只选取了宝黛爱情作为主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其说它是“红楼梦”,不如说它是提取了红楼梦元素的一部贴合舞台逻辑和审美的作品。
从表演上,越剧《红楼梦》也给后人树立了典范。据说当时导演要求宝黛主演至少要把原著读20遍。这与现在一些演员不去消化原著,光看老师录像或者改编作品的效果,当然大相径庭。
演出精彩 深受观众好评
“初读不识红楼梦,再看已是梦中人。”“如梦的越音动人心扉,如潮的掌声震撼人心。”“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越剧《红楼梦》演出后,我市观众的各种感慨、万千滋味刷遍了朋友圈。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剧中“葬花”等精彩演出更是让现场不少观众落泪,感染力极强。
《红楼梦》的成功凝聚了集体的才华和努力,正是在创作和演出过程中的精益求精,才让我们迎来了越剧市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