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根脉。近年来,感德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立足茶乡特色,以“两违”治理为切入点,促进人居环境提质增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先后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第二批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改善环境 推动乡村振兴增“颜值”

  “我们采用‘人防+技防’工作方法,组建镇、村两级巡查队伍开展日巡查、周报告,利用无人机、卫星等技术手段加强巡查,逐村、逐户、逐栋梳理核实情况,及时建立更新台账,摸清建房基本信息数据库。”感德镇副镇长朱土成告诉记者,该镇坚持“去存量控增量疏潜量”工作方针,纵深推进“两违”治理工作,今年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50余处,变被动整改为主动预防,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与此同时,感德镇还积极探索良性工作机制,以群众主动拆除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将“柔性执法”与“动真碰硬”并行,对存量“两违”行为,逐一分析,分类整改,重点推进,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逐步减少存量问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

  “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也住得越来越舒心了!”家住感德镇洪佑村的章老伯坐在老屋前摇着蒲扇喜笑颜开。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得益于感德镇今年来多次开展的覆盖全镇22个村、上千人次的相关法规政策及典型案例宣传,收集“两违”治理、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建设等的意见建议80余条,鼓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两违”,打造自觉抵制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共同监督、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不仅如此,感德镇还将“两违”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整治行动及“回头看”工作,完成裸房装修1800余栋,劝阻占道经营200余处,沿街乱搭乱盖100余处,拆除沿河鸡鸭圈150余处,督促清理沿河垃圾200余处,整改违法用地共80余宗,依法依规恢复土地用途,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增颜值。

  突出重点,做好“两违”治理下半篇文章

  在感德镇四槐片区新庵角落,记者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番薯长势喜人,在初秋的微风里摇曳多姿。这是感德镇政府依法依规进行了“两违卫片图斑”的治理的成果。

  “‘两违’治理后,我们积极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复耕地区根据土地性质、地理环境等发展茭白种植、番薯种植等特色农业。”朱土成介绍说。

  据了解,做好“两违”治理下半篇文章,感德镇推动创建了吴光研、芦来溪、古今韵等2家省级、5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不断推进“两违”治理取得新成效。

  除此之外,以拆促旅、以拆促绿也是感德镇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在拆出新空间的基础上,做好“两违”治理下半篇文章、全要素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统筹街道空间和风貌管控,聚焦茶文化推介,将高速出口、槐川茶叶街等人流量较大的路段作为风貌提升的重点部位,串联感德境内自然山水景观规划文旅路线,推动“中国茶叶第一镇”文化广场完善、茶文化旅游街建设等,今年来开展研学、旅游万余人次。

  同时,投资2000余万元全面铺开镇区生活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新增主管网16.7公里、支管网9.25公里,持续推进安全生态水系等水利水保项目,全镇建成生态护岸2.3公里,巡河步道3.5公里,改建山水公园等口袋公园5个,进一步实现清水绕村流、人在景中游。

  “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总目标,疏堵结合完善长效机制,将“两违”治理工作触角下沉至千家万户。”感德镇党委书记高刚福表示,该镇将坚持“上下联动”,严格执行一把手责任制,以网格化为基础,完善“镇-村-网格-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加强相关业务人员政策教育培训,优化建房审批流程,有效打击和遏制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势头,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营造整洁有序的居住环境,助力感德镇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感德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