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放眼长远,抓实医院人才培育,建设人才梯度、避免人才断层、优化队伍结构,做好青年人才储备工作至关重要。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开放、多元化、不断迭代的过程,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吴启锋介绍,上个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施行学科后备人才选拔,通过竞聘遴选出一批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好、具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进行重点培养,促进医院后备人才成长。

  [首次]

  全院选拔,涵养人才建设的“源头活水”

  8月22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面向全院所有学科选拔后备人才,院内青年踊跃报名,各展其能,从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出发,讲述个人工作情况、学科发展前沿及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展示医务人员良好的专业能力。最终,该院选拔出院内A 类人才10名,B 类人才17名。

  据悉,此项目每三年评选一次,每个后备人才的培养周期为三年。入选的后备人才,医院会优先考虑安排其到国内外著名医院学习、进修,支持其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知名度。这些青年后备人才中既有临床好、医务扎实的行家里手,又有科研强的专业人才。此举保障了该院老中青人才立体建设,形成多级梯形人才队伍,使适用之才源源不断、常用不竭。

  [实况]

  国重引领,持续打造学型团队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扛起医院人才建设的使命,从建科初期只有3名医生,到现在拥有41名医生,科室近七成为知名学校的博士生,人数达28人,这也进一步带动了医院的技术创新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早期,消化内科每周都组织科室医生交流探讨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例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致力于打造学习型团队。如今,科室学习会更加精细化,演变为每周一、周三晚上讨论疑难病例和临床科学及每周五早上七点的早学习。

  有了成熟的学习模式,厦大中山消化内科牵头让“可复制经验”在全院开花。历经3年5个月,消化内科在全院牵头召开内科系统疑难病例沙龙24期,进一步提升了全院对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

  [同步]

  筑巢引凤,多项人才举措落地

  据了解,除了实施学科后备人才选拔,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还制定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培养方案及激励政策。

  今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推行“双聘主任”“双聘教授”等举措,力图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快速提升学科实力、临床诊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实行“双聘制”,意味着人才在保留原单位身份的同时,可以到厦门创新创业。根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政策,“双聘制”人才一年中在厦门工作满足时长要求,就可享受优厚的人才待遇。

  “双聘主任”引进以优强项、补短板、树特色、铸品牌为原则,坚持“高精尖缺”导向,聚焦临床技术方面的创新,旨在将一流技术引入院内,使医院与国内外最新技术接轨,快速提升该院临床诊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医院还推行“双聘教授”举措,旨在以其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本院的科研发展,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质量,并依托其教学经验和资源,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科研素质,培养高水平的医疗人才。

  与此同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制定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提升医院竞争力。

上个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面向全院所有学科选拨后备人才。上个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面向全院所有学科选拨后备人才。
202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在院内举办第1期内科系统疑难病例讨论沙龙,如今已经举办24期。202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在院内举办第1期内科系统疑难病例讨论沙龙,如今已经举办24期。

  (通讯员 石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