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海洋三所吴博士在调查厦门海域白海豚种群时,拍摄白海豚活动。  晚报拍客周清 摄

  ■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晚报拍客周清 摄

  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晚报拍客刘凡 摄

  ■火烧屿海域的白海豚。   晚报拍客周清 摄

  ■上个月在翔安小嶝码头发现白海豚。   晚报拍客周清 摄

  昨天是第三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这个宣传日起源于厦门。

  中华白海豚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厦门人说起中华白海豚,就像聊起“自家宝宝”。因为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在城区就能见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而为了呵护这个可爱的“宝宝”,厦门人做了许多努力。

  据了解,今年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将进行提升改造,引入更多现代化技术,更好地进行科研和宣传。 记者 林依文

  全民保护

  为中华白海豚设立宣传日 创多项“全国第一”

  设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是厦门第一个提出来的。

  2017年,厦门提出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民间传说中妈祖的生日),设立为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这个提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及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的认可。2018年5月8日(农历三月廿三)的第一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主会场就设置在厦门。

  为呵护中华白海豚,推动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科普文化事业的发展,厦门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发起成立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第一个全国性(含港台)联盟;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志愿者队伍;创作传唱了全国第一首中华白海豚之歌《换我来守护你》;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剧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文化广场”;制作了第一部白海豚保护动画短片……

  全民参与,全民保护,成为厦门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特色之一,也体现了厦门人对“自家宝宝”的喜爱和“宠溺”。

  提升改造

  更新基地海豚馆驯养台 加入光影等高科技手段

  火烧屿虽然不是知名景点,但在厦门人心中的地位却很特殊。为呵护“自家宝宝”,厦门在这里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

  早在1993年起,厦门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系统的中华白海豚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保护学的研究。2011年,救护繁育基地建成,主要在鲸豚的救护、人工繁育和野化训练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厦门及周边海域的鲸豚救护工作以及扩大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提供科研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

  据了解,今年市资源规划局将对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进行提升改造,更新海豚馆驯养台、抽水检查井等旧设备设施,修复提升绿化植被,同时引进更多现代化技术,加入光影等更生动形象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科研实验和科普宣传。目前,改造方案正在设计中。

  立法推广

  让濒危旗舰物种安居

  推动多地建立保护区

  作为近岸海域的濒危旗舰物种、海洋生态环境的指标物种,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海域种群数量稳定并逐步提升,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增长到近几年的80多头,并稳定在这个数量上,栖息地的生活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都离不开厦门人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对它们的保护。

  1997年,厦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升级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7年10月,厦门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及栖息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并推动了广东江门、湛江及广西钦州等地建立保护区。

  厦门还与泉州、漳州签订了全国第一个区域性中华白海豚保护合作机制,带动其他区域签订保护合作机制,在国内外鲸豚保护界引起强烈反响。

  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厦门牵头组织编制《2017-2026全国中华白海豚行动计划》,并牵头组织实施了2017-2019年全国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引起全球瞩目。该行动计划成为我国长江江豚、斑海豹、中华鲟、海龟等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的参考蓝本并被加以推广。

  链接

  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海洋哺乳动物。它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海洋鲸豚,与白鱀豚、大熊猫、华南虎属同级别的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活动于两广和闽南一带近岸海域,厦门和珠江口是主要栖息地。中华白海豚在厦门被市民称为“白鰗”,闽台一带尊称其为“妈祖鱼”“镇港鱼”。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