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镇海角

  保存完好的镇海卫南门

  游客在镇海角游玩。

  景区为游客提供摄影道具。

  “城门、灯塔、风车、草地,海风日夜吹过火山岩……这些要素组成的构图,不可复制。”这是摄影爱好者张唯多口中的镇海卫。

  镇海卫位于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称为明代四大卫。2016年起,镇海卫出人意料地走红,吸引四方游客。从明朝四大卫之一到网红打卡点,如此嬗变中,会产生怎样的基因重组,迎来怎样的继往开来?

  激活之因:明朝四大卫之一

  从漳州市区往东方向,沿沿海大通道行驶,镇海村就在大通道边处。

  明朝初期曾多次与蒙古开战,因此在蒙古边境一带设置40多个卫所来防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编制,5600人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

  镇海卫枕山面海,地处沿海突出部,居高临下,自古为兵家要地。镇海卫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当时的江夏侯周德兴为了防备倭寇,在此兴建卫城。镇海卫是四大卫中保存较好的卫城,也是唯一一个地处小渔村的卫,其余3个卫都在城市。据《镇海卫志》载:此卫原有官兵5300名,历任指挥使18名,所辖陆鳌(今漳浦)、铜山(今东山)、悬钟(今诏安),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城依山临海,既是海城也是山城,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后来又增设水门,现在保存较好的是南门和水门。听老一辈说,卫城建好后,城南门有教场,中间有演武亭,坐山面海。亭子的左边有将台,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进行阅兵操练。同时还配有望高楼,用来瞭望海面,监视敌情。”镇海村老年协会会长黄壹留介绍,历经600年的风雨,军事设施早已荡然无存。清初,朝廷下诏迁界禁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卫城随后毁弃。康熙年间清廷下令裁卫,镇海卫从此不复存在,只留下遗迹。部分外地官兵留下来当了百姓,因此,仅镇海一个村就有石、白、陆、游等38个姓氏。

  “前辈们都说,镇海卫就是个圆桶,要圈住它,不让它散开。因此,600多年来,但凡城门的门石自然脱落,村里人都会敲锣打鼓,喊村民出来修补城门。”黄壹留说。

  如今,镇海卫已完成从兵家重地到世外桃源的优雅转身。游客行走到城下,再沿着弯曲小路爬坡到海边,约500多米,就到了古城著名景点——灯塔。这里被誉为“福建小垦丁”,红白相间的灯塔立在海的尽头,与周边广阔的草甸相接在一起。2300万年前古火山岛留下的火山石,在海浪常年的冲刷下黑得越发透亮,黑与蓝的交替宛如一幅油彩画,深深浅浅的色彩令人惊艳。

  成名之喜:多种业态逐步诞生

  “镇海具有网红的因子,以前它的特殊性未被外界充分认知,只是现在被激活了,而将这些因子激活的正是照片。”龙海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王景福介绍,近几年,龙海市文旅局举办多次摄影大赛,吸引全国的摄影爱好者。三面临海的镇海角是天然避风港,每遇风潮,千百艘船只聚集于此,远处海天苍茫,东碇、南碇诸岛点缀海面,颇为壮观,胶片感十足的镇海角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

  从2016年开始,《一路繁花相送》《破冰子》等近10部影视剧在此取景,遗留下来的秋千架、老巴士等设施,为浪漫的镇海角增添许多小资情调。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别的游览体验、不断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叠加催生化学效应,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古朴的村庄、沧桑的城门、可爱的面包车、纯蓝的大海、蜿蜒的黑礁石……在社交媒体上,它们恰好实现了生活性和体验性的结合,这容易在年轻人中形成广泛传播。”王景福说。

  “2016年以前,村民大多以养殖海蛎、扇贝、紫菜、海带、鲍鱼、虾等为生,生活平静而简单。”黄壹留回忆,2016年后,每逢长假,就有数千名游客涌入拍照、拍视频。“没见过这样的景观,很神奇。”“独特”“不可复制”这样的评价,在一些自媒体上屡被提及。

  “沿海大通道建成后,就像一条珍珠项链,把很多景点串起来。不少游客来自广东,沿路逛了南炮台、普照寺、镇海角、埭美村、南太武、火山岛、白塘湾、翡翠湾、东山湾。”返乡创业青年郭忠平介绍,镇海快速走红的背后,也有当地人的自身努力。

  “起初,镇海村的旅馆较少,热情的村民便临时腾出几间闲置的房间供游客居住。再后来,我琢磨着父母闲不住,常在下半夜下海抓螃蟹。或许,可以开个民宿,帮家人解决就业问题。”郭忠平说,自己长期在厦门工作,游客来了之后,经营民宿的父母也有了陪伴和乐趣,一举多得。村里还有一些外地艺术家前来安营扎寨,创办“有美学概念”的民宿。目前,镇海有居家型和精品民宿,消费从一晚100元到1000元左右都有,一到长假期间,一房难求。

  “村里有一批年轻人在厦门创业,开婚纱摄影店,通过他们引流,现在有不少游客也来镇海拍婚纱照。最鼎盛的时候,一家民宿年接待300多对新婚夫妇。”郭忠平介绍,由民宿开始,镇海衍生了餐饮、婚纱摄影、接送车队、农特产品店等多种业态,慢慢“煲”出了镇海味道。

  管理之变:政企联手规范管理

  游客来了,怎样给他们留下好的体验?摆在政府、民宿从业者面前的,是一道亟待回答的考题。

  2020年开始,7辆观光电瓶车穿梭在镇海角,将城门景点和网红景点循环串联。去年4月,镇海村成立民宿产业发展中心,民宿管理方案正在批复中。虽然还未做好准备就成了网红,民宿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林志远对未来的规划却很清晰:整个隆教乡共有民宿168家,之后每月拟召开一次安全会,从定价、市场运营、商业区打造等方面统筹考量,规范经营,探讨民宿可持续发展方向。

  “网红的生命周期只有3年左右,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我们就得打造民宿集群。我明显感受到2016—2018年,是以景换民宿。2018年开始,游客就是奔着民宿去的。目前,镇海民宿主要以白色北欧风为主。未来,我们计划错位发展,打造多种风味的民宿。希望不久的将来,民宿能够取代景点成为主角,不再是旅游的附属品,而是目的地。”林志远琢磨着,在民宿两旁显眼门店经营美食、手工文创,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打造更有品位的海鲜特色餐饮;打造南门古街商业街,一些安静的惊喜可以藏匿小街深处,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眼球经济虽然拉动了餐饮和住宿产业,但如果缺乏文化和体验,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也曾考虑过开发‘夜间赶海’体验,但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年人,深夜出门存在安全问题。另外,他们也不会使用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爱较劲的郭忠平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挖掘镇海卫文化内涵,由个别点达到一个系列、类别,增强旅游者的体验感。

  在当地政府看来,让走红景点可持续,某种程度上是一场扩大地域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新战役,仅有初级的服务远远不够。如今,当地多次酝酿《龙海市加快旅游民宿发展意见》。隆教乡已成立隆教旅游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制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化网红的机遇为发展的动力,升级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管理的理念,在文商旅合作发展下整合资源,打造专属镇海的文创产品,让镇海旅游保持长期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