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同意,漳州成立龙海区长泰区。

  至此,漳州市下辖4个区(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区、长泰区),7个县(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5个开发区(漳州高新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古雷开发区、常山开发区)。

  那么,龙海市、长泰县成为漳州市龙海区、漳州市长泰区后,城市发展将发生什么变化?对当地的百姓又有何影响?

  格局变化

  其实,龙海市、长泰县撤县设区一事,漳州坊间也早有所闻。特别是在今年漳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漳州要稳妥推进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提速东部新城、市区北部片区、西湖片区、南江滨片区开发建设,推动主城区跨江面海发展。此外,在今年龙海、长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出现了“深度融入漳州中心城区发展布局”等字眼。

  撤县设区,顾名思义,就是从龙海、长泰从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变成漳州市的“市区”。其中,最直观的变化是,原本作为县级行政单位的龙海市、长泰县,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和人事权。撤县设区之后,漳州市对两地的财务安排、人员机构调整拥有更大的统筹能力。换而言之,今后漳州在考虑市区城镇化发展的布局中,将把龙海、长泰全面纳入统筹规划、管理范围中。

  从城市格局上看,长泰、龙海分别位于漳州主城区的东北、东南位置,且毗邻厦门。两地纳入市区之后,能够快速扩大漳州市区的行政版图,充实“大漳州”发展格局,并与厦门湾形成呼应之势,即契合了厦漳同城发展的实际,又遵循了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的规划,为下一步推进“融合”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从统筹规划上看,原本县级行政单位的城建资金,大多依赖县级财政收入。而撤县设区后,两地的城市基础设施,诸如交通路网、市政设施等,将纳入漳州市区整体规划,一方面,打破了不同行政级别制度上的壁垒,使漳州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空间增大,另一方面,土地置换也更加顺畅,有利于漳州市区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使城市功能组织能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展开。

  这意味着,融入“大漳州”发展格局之后,龙海、长泰两地将迈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台阶,而漳州市区的统筹发展也将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和调动能力。

  实际影响

  早在2014年,福建也有撤县设区的案例。是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龙岩市永定县设立为龙岩市永定区。而据官方信息,去年三明市也按程序报批,争取将沙县设立成沙县区。那么,龙海、长泰两地纳入漳州市区之后,对当地的百姓又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呢?

  首先,区划调整之后,两地由漳州市统筹规划,其发展“站位”比以往更高,这必然给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各行业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心理预期。这意味着,两地的城市名声、品牌效应都将发生变化。其中,最直观的影响,则是恒定条件下的土地溢价。同时,项目的入驻和投产,也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县”和“区”的身份转变,带来最大的变化在于,是否突出城市化管理,这也是撤县设区之后的重要命题。在纳入市区统筹规划之后,龙海、长泰两地包括公路、水利、气电、建筑、通讯等在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或将进一步加快。

  此外,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在撤县设区之后,也可能逐步发生变化——从长远来看,例如漳州市级学校中考招生比例调整(纳入市区后不再是下属县);开通更多的公交路线,与市区统筹串联,减少换乘;到漳州市级医院就医取消“异地就诊”区分,减少手续环节等等,甚至是体制内人员工资体系、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等,也可能将发生改变。

  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多掣肘和牵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已成为全国各地大、中型城市的优质选项。展望未来,真正的“大漳州”时代已悄然而至,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闽南网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