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冬日里的茶乡安溪,多的是这样沁人心脾的景致。从“增绿量”到“涨颜值”,从“护根基”到“强底色”,从“生态美”到“百姓富”,近年来,安溪县委、县政府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省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机遇,把生态资源视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视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打拼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调并进的发展之路。

  城区居民住在绿水盈盈的龙湖畔,满眼风光。(刘伯怡 摄)

  继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县、中国最美丽县等荣誉称号之后,近日,安溪又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金字招牌捧回大美茶乡。“绿色生态是安溪最宝贵的自然财富,茶乡人民一路实践、一路探索,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相信由此滋养发芽,安溪生态文明建设必将结出更多硕果。”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县长吴毓舟道出了百万茶乡人民的心声。

  蜿蜒的公路循着茶山行进,一路青翠。(谢旭东 摄)

  科学谋划  “四梁八柱”拔地而起

  地处泉州母亲河晋江上游的安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茶业大县和工艺大县。正因此,安溪的生态保护责任尤为重要。

  举绿色发展大旗,走生态立县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溪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县长为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大美安溪”作为“四个安溪”建设内容,把生态文明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绩效管理,构建起“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桃舟乡小流域治理实现水清岸绿 (张兴良 摄)

  此后,一系列夯实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拔地而起、日趋完善。《福建省安溪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17-2025)》《安溪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安溪县“十三五”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安溪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年)》《安溪县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等一揽子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多规合一”,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细节得以窥见安溪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这几年,安溪县委常委会自加压力,不定期听取“山长制”述职,将责任层层传导到“最后一米”。在基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也纳入了村规民约,透过“卫生红黑榜”“闽南念四句”等“接地气”形式,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送进了群众心坎里。

  行走在生态绿荫小道,城市生活慢了下来。(谢旭东 摄)

  机制引领下,绿色发展的“紧箍咒”越扎越紧,常态化、规范化、持续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负有心人。截至目前,安溪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已实现“9连优”,去年更是领跑全市、位列第一。

  靶向发力  “三大工程”呵护家园

  清新安溪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但也必须直面历史遗留的“生态疤痕”,才能切实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以这样的认识出发,安溪将生态培优的重中之重落子于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工程、村容村貌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三大生态工程”。

  站在莆永高速安溪县感德段大格村的茶山上,举目四望,满眼翠绿。“宣传林”“广电林”“水保林”等一块块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认领种下的绿地迎风摇曳。回忆起这里从前“秃头山”的模样,大格村森林资源管护员吴金电感慨万分,“现在山上绿树多了,坡上青草长了,山下溪水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鸟儿也都飞回来了。” 老吴口中的变化,得益于安溪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在全省首创的“山长制”。在此基础上,“山长+河长”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生态资源长效管护体系,才换来了“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的靓丽风光。这是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在更广范围鼓励“山头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的模式退茶还林,安溪生态茶园已然是另一番健康的面孔,鸟语茶香,芬芳四溢。随着绿色屏障的不断拓展,安溪全县森林覆盖率已高达66.5%。

  青山环抱,茶乡人家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叶景灿 摄)

  无独有偶,另一项安溪创举正在农村发光发热。流域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在安溪县参内镇田底村的污水处理站,经过福建省三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管理,出水水质可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解决了当地1400多位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像这样引入第三方环保企业运维,在安溪已有数十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尝到了“甜头”,这是自2013年起安溪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委托第三方运营管理模式,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有人建、没人管”问题,带来的深刻变化。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盈乡村”建设、农村旱厕整治等在内的村容村貌治理工程让茶乡老百姓的生活家园越来越宜居宜游。

  “昔日崩岗区,今朝‘花千谷’。”说的正是曾经崩岗侵蚀重灾区之一的安溪官桥镇。如何扭转局势,变“痛点”为“亮点”?思路一转天地宽,安溪创新探索出将崩岗侵蚀区转化为“工业开发区、生态旅游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的治理模式,南翼新城利用治理崩岗整理出工业用地3600多亩,玩转无中生有,引进信息技术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弘桥智谷电商园、旺旺食品等一批产业园区、项目,将“崩岗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盆”。崩岗治理的“安溪模式”也因此受邀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并在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广泛推广应用。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效果显现,2019年,安溪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7.83万亩,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的21.61%下降至16.65%,下降幅度位居全省第一,近两年在泉州市水土保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也均获评优秀等次。

  红火的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图为云岭茶庄园。(谢旭东 摄)

  “三大工程”之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同样响鼓重槌、捷报不断。守护“安溪蓝”,环保网格化环境监管天网成型成势,实现所有村居网格监管全覆盖,去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6%,同比改善全市第一。呵护“生命源”,近三年投入资金约2.5亿元,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多项整治,流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爱护“金土地”,大力推行“两留”(茶树留高、梯壁留草)“两禁”(禁用“非准入”农药、禁用除草剂)“两减”(减农药、减化肥),在全国首创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实现农资使用全程监管、全程可追溯,2019年全县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2%,荣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兴业富民  “绿色经济”有声有色

  生态兴则百业兴。如今行走茶乡大地,处处可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安溪已经照进现实。

  以民生产业茶业为抓手,安溪全面推进生态农业提质发展,高坡度、低海拔等不适宜茶树生产的区域全面退茶还林,高标准生态茶园则嵌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植保”新技术,保全了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去年,安溪还斩获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一重要平台,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安溪铁观音、福前芦柑、山格淮山等一批成规模、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仅茶业一项,去年全县涉茶总产值就高达191亿元,已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以1426.86亿元的品牌价值登顶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首,领跑百茶。

  生态工业奏响“绿色”乐章,安溪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只要“健康的GDP”。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安溪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石材行业全面退出,进而“腾笼换鸟”,按照“一步到位、抢占高端”的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建设了泉州芯谷安溪分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园、湖里园、思明园、2025产业园、弘桥智谷电商园、藤云工艺园等一批现代工业园区。在招商选资中,安溪同样坚决把好“绿色关”,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严实实地挡在门外,将光电、生物科技、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科技、高品质、高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招入麾下巢聚耕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倒逼之下,传统产业也加快改造升级步伐,一批 “落后产能”彻底淘汰、退出历史舞台。“十三五”以来,安溪已实施技改项目186个、投资近300亿元。

  “生态红利”加速释放,“以茶海、峡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温泉、庄园为主的休闲旅游资源”“以文庙、湖头古镇为核心的人文旅游资源”齐头并进,“百镇千村”“美丽乡村”融入文旅、创客等元素,逐渐诞生乡村旅游新业态。不少镇村因绿得利,龙门镇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湖头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虎邱镇获评“福建省十佳旅游休闲集镇”,虎邱镇湖坵村、尚卿乡尤俊村、福田乡福前社区获评“星级旅游村”,有效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一笔笔绿色“财富”汇入了安溪的“绿色银行”,流向了百姓的口袋。仅去年,安溪全县就接待游客84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1亿元。

  乘风踏浪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新起点、没有最终点。”高向荣、吴毓舟表示,安溪将倍加珍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久久为功用生态文明的钥匙开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大门,在全省全市大局中贡献安溪力量、体现安溪作为。

  来源:新浪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