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哪吒2》与DeepSeek爆火,引发了大众对中医药文化、AI时代自我药疗与健康管理的热议,“申公豹代购药单”的部分药材更是被网友调侃为 “打工人养生神器/续命秘籍/保健方案”。“生病吃药,药到病除”,前提是科学安全合理用药,不当用药,治病亦可致病,损害身体。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连续收治了3例因不当用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小王因感冒反复发热陆续服用了阿伽酚散、奥司他韦胶囊、玛巴洛沙韦片,4天后出现恶心腹胀而入院;郑先生因感冒服用“999感冒灵颗粒”,加上其长期饮酒,每天饮用40度白酒2-3两,4天后出现呕吐、食欲减退而入院;老陈因头晕服用养血清脑丸(中成药),一段时间后急于摆脱病症的束缚,自行更改用药频次(一天1次,一次1袋改为一天2次,一次1袋),随后逐渐出现眼黄、肤黄、尿黄、食欲差而入院…3位患者均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老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达1179.3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997.1U/L↑,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经过停药、住院保肝治疗好转后出院。

  日常生活中,类似上述多种感冒药连续使用、用药期间饮酒、未遵医嘱自行调整用药的患者屡见不鲜,不当用药不知不觉让肝脏“伤痕累累”,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这个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健康隐患,正随着药物滥用和盲目养生逐渐蔓延。今天,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科学用药,从读懂肝脏的“无声抗议”开始。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大多数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后,才能排出体外。药物性肝损伤,是重要的药物不良反应,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它可发生在无肝病史的健康人身上,也可发生在有基础疾病史的人身上;可发生在用药超量时,也可发生在正常用量时;可毫无征兆地发生,也可伪装成“疲劳乏力”、“胃口差”等普通症状,甚至可引发肝衰竭危及生命。当前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有传统中药/中成药(如何首乌、雷公藤等)、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等。

  既然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超负荷运转也会“罢工”,那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呢? 

  1、增强安全用药风险意识:切勿盲目养生,滥用中药偏方、网络万能药方、“纯天然”保健品等调理身体。

  2、高风险人群(如酒精性肝病、慢性肝炎)谨慎选择药物,用药时避免饮酒。

  3、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超疗程、超剂量使用。

  4、长期用药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如发现肝损伤及时停药就诊。

  5、确需使用有潜在肝毒性的药物,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用药风险。

  AI热潮之下,科学用药的底线不容忽视,其核心始终是“安全”与“精准”。自我药疗风险大,无论药材多常见、多“网红”,都需以科学态度谨慎对待。用药无小事,健康不是“跟风打卡”,而是专业与理性的结合,构建安全用药生态,需你我都参与。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林小青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