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日益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近期,一部名为《哪吒》的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影片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更在精神层面上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为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我们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先生,一位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为我们解读《哪吒》中的道家元素及其当代意义。通过詹教授的分析,我们将一探哪吒与孙悟空形象的异同,以及道家思想如何在现代艺术中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播。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从何而来?
问:詹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两部电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尤其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了许多人的座右铭。您作为道家文化研究的权威学者,能否为我们追溯一下这句话的由来?它与道家思想有何渊源?
詹石窗教授:你好!这句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经典文献中。最早出自东晋道家理论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葛洪强调,人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天注定,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努力来改变。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性命双修”理念密切相关,即通过修身养性、炼丹修道来达到长生久视、超越命运束缚的目的。
在道家文化中,“命”并非完全由天定,而是可以通过“道法自然”的修炼来实现自我掌控。这种思想在后来的道家经典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太上老君内观经》中也提到“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可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道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命运关系的核心表达。
《哪吒》如何诠释“我命由我不由天”?
问:您提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与道家的“性命双修”理念密切相关。那么,这种思想在《哪吒》这部电影中是如何体现的?它与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何关联?
詹石窗:《哪吒》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正是对命运的反抗与自我救赎。哪吒作为“魔丸”转世,从出生起就被贴上了“妖魔”的标签,注定要在三年后被天雷毁灭。然而,哪吒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命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最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拯救了自己和陈塘关的百姓。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与道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高度契合。影片通过哪吒的形象,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与行动。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契合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此外,影片中的太乙真人和申公豹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观。太乙真人相信哪吒可以通过修炼和教化改变命运,而申公豹则认为命运是不可逆转的。这两种观点的对立,进一步凸显了影片对“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主题的探讨。
哪吒的成长:道家思想的艺术化呈现
问:您提到哪吒的形象塑造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那么,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哪吒的成长历程是否也体现了道家的某些核心理念?
詹石窗:是的,哪吒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道家“修道成仙”思想的一种艺术化呈现。在道家文化中,修道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自我本性的认知与超越。哪吒从最初的叛逆、孤独到最终的自我觉醒与救赎,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写照。
影片中的哪吒最初因为被世人误解和排斥而感到愤怒和孤独,这与道家中“凡人皆有道性,但因尘世所染而迷失”的观点相呼应。然而,通过太乙真人的引导和父母的爱,哪吒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并最终通过自我牺牲实现了对命运的超越。这种成长历程不仅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与力量。
此外,哪吒的形象还融合了道家中的“阴阳”思想。作为“魔丸”转世,哪吒体内既有毁灭的力量,也有拯救的潜能。这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正是道家“阴阳相生”理念的体现。影片通过哪吒的形象,向观众传达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善恶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与行动。
哪吒与孙悟空:道家思想的两种表达

问:您刚才提到“阴阳”思想,这让我想到您在《西游记的文化密码》一书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您认为哪吒与孙悟空在形象塑造上有何异同?他们是否都体现了道家的某些核心理念?
詹石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哪吒和孙悟空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反抗命运、追求自由的象征,同时也都体现了道家的核心理念。
首先,从出身来看,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诞生的,而哪吒则是“魔丸”转世。他们的出生都带有某种“非人”的特质,这使得他们在世俗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种“异类”的身份,赋予了他们超越常人的力量与可能性。
其次,从成长历程来看,孙悟空通过修炼成为齐天大圣,而哪吒则通过自我救赎成为拯救众生的英雄。他们的成长都体现了道家“修道成仙”的思想,即通过修炼与自我超越,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然而,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孙悟空的形象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逍遥”思想,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而哪吒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家的“济世”思想,他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来拯救他人。这种差异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两种不同面向:一方面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敖丙的角色:道家“阴阳互补”的象征
问:您提到《哪吒》中的“济世”思想,这让我想到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敖丙。您认为敖丙的形象在影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与哪吒的关系是否也体现了某种道家思想?
詹石窗:敖丙的形象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的对比与衬托作用。作为“灵珠”转世,敖丙本应是正义的化身,但他却因为家族的期望和自身的软弱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种设定与道家中的“阴阳互补”思想密切相关。
哪吒与敖丙的关系可以说是“阴阳”两极的象征。哪吒代表的是“阳”,即主动、反抗与自我救赎;而敖丙代表的是“阴”,即被动、妥协与外部束缚。然而,影片并没有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他们的互动,展现了“阴阳相生”的辩证关系。最终,敖丙在哪吒的影响下也实现了自我觉醒,这种转变正是道家“阴阳调和”思想的体现。
此外,敖丙的形象还反映了道家中的“因果”思想。他的命运与龙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而这种因果关系的打破,正是通过他与哪吒的合作实现的。这种设定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主题思想。
《哪吒》的艺术审美:道家美学的现代诠释
问:您提到“阴阳”和“因果”思想,这让我想到影片的艺术审美。您认为《哪吒》在艺术表现上是否也融入了道家的某些美学理念?
詹石窗:是的,《哪吒》在艺术表现上确实融入了许多道家的美学理念。首先,影片的画面风格充满了道家的“仙境”意象。例如,太乙真人的修炼场所、哪吒与敖丙的最终决战场景,都展现了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其次,影片的音乐与音效也体现了道家的“自然”美学。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风声、雷声和水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氛围感,也传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此外,影片的色彩运用也颇具深意。哪吒的红色与敖丙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色彩的对立与融合,正是道家“阴阳互补”思想在视觉上的体现。
《哪吒》的当代意义:为何引发广泛共鸣?
问:最后,您认为《哪吒》这部电影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它为何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詹石窗:《哪吒》之所以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命运与自由的思考。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感到自己被各种外部力量所束缚,无论是社会的压力、家庭的期望,还是个人的困境,都让人感到无力与迷茫。而“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恰恰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命运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与行动。
此外,影片还通过哪吒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对“异类”的包容与理解。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许多人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孤独与排斥。而哪吒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不同”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力量与价值。
总的来说,《哪吒》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文化作品。它通过对道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它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根本原因。
记者:非常感谢詹教授的精彩解读!通过您的分析,我们对《哪吒》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道家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詹石窗:谢谢!我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创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