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美九十九间修旧如旧,尽量保存了墙身、檐边的原始风貌。
坂美九十九间修旧如旧,尽量保存了墙身、檐边的原始风貌。
坂美九十九间整体修缮已进入尾声。
当前,厦门正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古老建筑不仅是民众的精神家园,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对这些老建筑的保护也成了厦门“申名”工作的重点。
如何平衡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藏”在五缘湾鳞次栉比高楼下的坂美民俗文化园,一片记录乡愁记忆的百年古建筑群——“坂美九十九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难题
村庄整村拆迁 300多年的老房子已成危房
在高楼林立的五缘湾,坂美九十九间“深藏不露”——沿着环岛干道自东向西,过了五通立交再往前1公里右拐进入槟城道,修旧如旧的坂美民俗文化园位于道路右侧,古色古香的“坂美九十九间”就位于园区的东北侧。
这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古厝院落群:位于五通社区坂美社110-122号、196号的“坂美九十九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房屋整体格局“三落八大护”,包括院落、过道的门厅在内共计99间,故有“九十九门户”之称。湖里区政府2013年8月将它登记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这片古厝的整体修缮已经和民俗文化园的建设同步进入尾声,勒脚、墙身、檐边尽量保存原有印记,屋内的木架构和房顶全部修葺一新。未来,包括“坂美九十九间”在内,整个坂美民俗文化园将挖掘华侨、闽台等特色元素,打造闽南民俗展馆、海丝文化馆、非遗研学基地等,让城市更新和人文传承深度融合。
但实际上,三年前的“坂美九十九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彼时的古厝房门衰朽、墙壁剥蚀、屋顶瓦片脱落,已成危房,且内有违章建筑。虽然已经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但在片区整体开发的进程中,整个村庄已经全部拆迁,如何保存好这片“历史记忆”,仍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转机
一份检察建议 凝聚古建保护多方合力
突破,从检察机关的一份检察建议开始。
2021年上半年,湖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聚焦文物保护问题,派员实地查看了辖区内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坂美社“坂美九十九间”就是其中之一。
检察机关调查发现,红砖古厝在夹缝中生存是共性问题。为此,湖里区检察院向湖里区文旅局制发检察建议,提出应加大文物保护监管力度,确定专职人员,建立长效机制等。
检察建议很快得到了区文旅局的重视。其中,“坂美九十九间”地处旧村整村改造的项目范围内,虽然业主尚未交房,区文旅局仍抓紧开展现场勘察、编制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检察建议分别发往城管和街道等部门,督促职能部门依法查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周边违反城乡规划管理的新增违法建设,加快推进征拆进度,并很快得到反馈,形成古建筑共同保护合力。
“履职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文保部门的工作难点。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个部门唱‘独角戏’,我们希望以公益诉讼履职,让文物保护工作变成‘合奏曲’。”承办该项目检察建议的检察官表示。
探索
商议文保对策 留住城市情感和记忆
2023年5月,坂美民俗文化园正式动工建设,也同步开启了“坂美九十九间”的修缮保护。
历时一年多的建设,民俗文化园有望在今年夏天竣工开园,园区内除了“坂美九十九间”建筑群外,还有石时荣宅(大夫第)、石大春宅、坂美石氏家庙、王清祥宅(番仔楼)等一批修旧如旧的老建筑。
“历史老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情感和记忆,更是乡愁所在。”在厦门市老禾山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文史专家黄国富看来,湖里区以检察建议为突破,凝聚起老建筑保护合力的做法,值得点赞。
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当地还“挖”出了不少“老宝贝”——一批侨批拼接出海外亲人与家乡联系的故事。市人大代表钟庆达表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物承载的那段历史。坂美民俗文化园内的“番仔楼”由华侨出资建设,他建议在修缮时应利用其中的华侨文化因素,让文物讲述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
6月中旬,湖里区检察院召集职能部门负责人、文史专家、人民监督员等召开公益诉讼圆桌会议,希望以圆桌会议汇聚多方合力,共商共议文物保护对策。
“城市化进程,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我们的古建筑保护修缮要更专业,在工艺、材料等细节上需要更多的打磨和考量。”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郑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这一意见也得到了湖里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的现场回复。
今年5月,《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等都是城市文脉赓续的历史记忆、发展历程的缩影,厦门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应保尽保,守护传承历史文脉。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厦门还将通过重新修缮、利用一批历史风貌建筑,摸索形成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历史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机制。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