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一直是网上的热议话题。网友所说的抑郁跟抑郁症是同一回事吗?性格内敛的i人更容易抑郁?性格外向的e人不会抑郁?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加以关注?不幸患抑郁症时应如何自处?家人朋友如何和抑郁症患者相处?针对这些热议,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石磊受邀做客新浪厦门“鉴康说”,为广大网友进行解读分析。

  新浪厦门:近期有一些抑郁症导致的悲剧引发网友关注:福建一教师被骗330万崩溃,患上抑郁症,跳江自杀,幸好最后被群众救起;陷入“因聘期考核未通过自杀”争议的南京林业大学一位副教授,此前也曾患抑郁症;千万粉丝网红刀小刀,自曝因过度节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患上了重度抑郁……您如何看待这类因抑郁引发的问题?

  石磊副主任医师:抑郁症确实是个热门的话题,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而美国这个数据高达20-30%。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新浪厦门:关于抑郁症,有很多网友表示,抑郁症其实没有什么稀奇的,自己也经常抑郁,那您认为网友所说的抑郁,跟抑郁症是同一回事情吗?

  石磊副主任医师:我们需要意识到:抑郁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在一生中遇到一些应激生活事件是普遍存在的情况,难免会有抑郁情绪的出现,但是抑郁不代表罹患抑郁症。抑郁症有严格的专科诊断标准,包括症状标准和病程标准,需要专业的面诊通过精神功能检查、心理测评等来明确。

  新浪厦门:还有一些网友说,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因为性格不够开朗导致的,性格内敛的i”人更容易抑郁,而性格外向的“e”人则不会抑郁,您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

  石磊副主任医师: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描述的不够严谨、详实。实际上,人格特质不能简单只划分为内向外向两类。以医院常常做的比较简单的艾森克人格测试为例,这个测试主要关注人格特质的三个维度: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只考虑一个外倾性,显然不足以说明人格特质和抑郁的关系。有研究显示,神经质和负效价特质人群,抑郁症发病率较高;而外向和责任心较差的青少年也被提示容易遇到情绪问题。另外,心理韧性也是一个常常被关注的心理能力。一个外向但心理韧性差的个体,面对应激事件,也可能难以处理,导致抑郁的发生。

  新浪厦门: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全国就诊率只有4%左右,基本上有90%以上的患者就根本没有治疗。您认为当出现哪些症状时,就有可能是得抑郁症了,应该及时就医?

  石磊副主任医师:就诊率低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国民对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有很大关系。同时,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至于哪些症状需要积极关注,可以从诊断标准出发:如遇到心情莫名感到悲伤、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感受不到快乐,只要有一点就可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除此之外,躯体化的症状如头晕、胸闷、心慌、心悸、盗汗、四肢乏力等也是常见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群;焦虑、紧张、易怒、专注力差、胃口差、早醒等也常常合并出现。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加以关注,及时就医。

  新浪厦门:哪些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为什么这些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石磊副主任医师:有研究显示,年轻人和妇女的抑郁发病率最高——50%的抑郁症患者为学生群体,其中六成是未成年,青少年面临的人际关系和父母沟通障碍非常普遍,加上学业压力,青少年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技巧,这都容易诱发抑郁。而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这跟女性的生理、社会因素也密切相关,比如常常听说的月经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就和雌激素等内分泌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妊娠、分娩也是重大应激事件,无论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哺乳照护孩子的压力等都容易诱发抑郁症,另外,传统下的母亲形象,使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牺牲成为理所当然,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也无法走出来自家庭的压力。研究显示六成产妇存在产后抑郁现象。从事教育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工作者也是罹患抑郁症的高危群体,这纷杂信息处理、24小时待命的工作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这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新浪厦门:如果不幸患上抑郁症,患者应如何自处?有没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日常防治抑郁症的方式方法呢?

  石磊副主任医师:人际关系很重要。无论是哪种人群,都非常需要社交的一个动力。例如青少年群体就很重视在学校中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和父母的沟通。所以第一个能做的就是要给予患者多一些倾听、鼓励和支持。除此之外患者可以做一些自我调整,例如在医生的引导下去听舒缓的音乐,或通过画画、运动来宣泄情绪。有很多研究显示,适当的有氧运动能有效的改善情绪。但如果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是更推荐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新浪厦门:有部分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情绪难以自控,作为患者的家人朋友,在日常中应该如何与他相处呢?

  石磊副主任医师:每个年龄阶段需要关注的点不太一样。数据中我们看到,50%是在校学生,30%18岁以下未成年。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因为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大家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治疗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要去关心、教育和干预,更多的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没有想过直接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采取预防手段。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规避风险和误差,需要依托客观、公正的依据来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需要采用专业的心理测评的方式。除此之外,父母等陪伴者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调整沟通接触的方式方法,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一起战胜心魔,具体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而对于老年患者,常见的无用感和孤独感需要陪伴者特别是子女更多的关心关注——多一点电话,多一次家庭聚餐等,此外也要多鼓励老年人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避免长期独处。而对于职场青中年人群,学会合适的方法宣泄情绪是很有用的技能,比如情感的大胆表达、呼喊、奔跑等;当然不要忘了寻找朋友知音的安慰。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很重要的一个选项。生病并不是自己意志软弱,寻医更不是。而对于预防,良好的作息,积极的生活、工作规划、保持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规律的有氧运动都是让自己身心健康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