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

  2024年世界海洋日

  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

  在鹭岛厦门举办

  说起海洋

  那可是福建和福建人的

  绝对主场!

  毕竟——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造出独木舟的福建人,划水这事儿可是祖传技能;

  生在海边,吃定海洋,每1分钟,福建就能提供16.9吨水产品;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闽籍华人华侨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总数的1/4……

  那么在海洋日,就来说说弄潮儿福建的故事。

  福建人为何对海情有独钟?

  这得从福建的地貌说起,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川丘陵连绵起伏,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在 “以粮为纲”的传统观念中,福建无疑处于劣势。

  于是,福建人另辟“海路”,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耕地面积不足,但我们可以耕海牧渔!

  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的海洋牧场 王旺旺/摄

  福建的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1.1倍。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二,曲折率更是全国第一。

  靠海吃海的大方针,绝对可行!

  在距今约7300-6500年平潭西营遗址的遗存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主要生活在滩涂环境的泥蚶、依附于礁石上的牡蛎,还有以沙滩为栖息地的丽文蛤,而这些贝类多生活在潮下带与浅海地区。

  由此可见,作为合格的“吃货”,福建先民们不仅活动范围广泛,还对潮汐规律有所掌握。

  在一代代福建人与海洋生物的“亲密接触”下,如今,福建大黄鱼住进深远海养殖平台这个“健身房”,鲍鱼成了南下北上的“旅行家”,海带因直播带货成了网红……

  福建海水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4。每1分钟,福建提供的水产品达16.9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粮仓”。

  慧眼识珠、勤劳智慧的福建人,不仅会吃会养更会挖掘潜能。

  公元1053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时,首创“种蛎固基法”——

  在桥基和桥墩上养殖牡蛎,通过牡蛎分泌的黏液将松动、散置的石块胶粘在一起,填补石块之间的罅隙。

  洛阳桥的筏型桥基上密密麻麻生长着牡蛎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摄

  这是第一次把生物学原理用于造桥的案例,堪称对世界桥梁科学的巨大贡献。

  如果说海洋生物是闽海中游动的宝藏,那海上风电就是大风刮来的财富。

  因“狭管效应”,台湾海峡的年平均风速超过9米/秒,相当于每天都是5级风。

  面对这样的大风,福建人民决定化风为电,向它收一笔“风口费”。

  福清市龙田镇东壁岛附近海域,海上风机林立。谢贵明/摄

  8兆瓦、10兆瓦、13兆瓦、16兆瓦,大风电机组的全球纪录,在这条海岸线上不断刷新……

  2023年11月,在福清下线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3层居民楼,风轮扫风面积相当于7.5个足球场。1台机组每天输出的电,能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一天的生活用电。

  此外,福建还建成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全国首个全产业链的海上风电产业园。

  风从海上来,也送来了“泼天的富贵”。

  万古造化聚山海。

  正如现代男孩对挖掘机的原始崇拜,远古福建人早已将独木舟当作自己的精神图腾,扬帆起航的勇敢者游戏,在这片海永不谢幕。

  向海进发,需要有靠谱的交通工具,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国货之光”福船。它因遥遥领先世界1000多年的水密隔舱技术闻名于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爆款。

  修复一新的明代福船下水试航 图源:泉州市泉港区融媒体中心

  早在三国时期,福建就是吴国的造船基地,此后历朝历代,福建都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

  南宋名相吕颐浩直言:“海舟以福建为上”。

  600多年前,郑和与同列正使的福建人王景弘便是乘着“高大如楼”的福船,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大的船队中,除了来自漳平的王景弘,还有副使晋江人侯显、阴阳官福清人林贵和。其余20000多人,大部分来自福建,尤以漳州、泉州和福州的长乐、福清为多。

  想象中在长乐太平港码头,郑和下西洋的场景(油画)。图源:常来长乐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货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船、戚继光抗倭的战船、明清使臣出使琉球的官船等,也都能见到福船这个福建“土特产”的身影。

  1866年,福建船政在福州马尾诞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教育、育人才、兴海军等一系列为国图强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一笔。

  第一艘巡洋舰、第一架飞机等20多项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海洋装备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更是在近代中国形成了海军“无闽不成军”的奇观。

  中国第一艘国产千吨级木壳暗轮船“万年清”号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蓝色基因赓续“船”承,近年来,福建建造了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全球最大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中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探索二号”船等,享誉国内外。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在世界各地,闽籍华人华侨约有1580万人,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总数的1/4,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

  故乡是福建人永远的韵脚,一直以来,广大闽籍侨胞始终与家乡同呼吸、共命运,对福建发展贡献巨大。

  自近代以来,远渡重洋的福建人就以侨批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亲属汇寄家书和款项。

  来自他乡的血汗钱,不仅用于照顾故乡的亲人,还以捐款、购买救国公债、投资和捐献物资等多种方式,支持祖国建设。

  民国时期海外华侨寄往家乡泉州的实寄封 图源:福建档案

  以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代表,在20世纪初,他创办了厦门大学、一系列集美专门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闽籍华人华侨为家乡发展更是倾注大量心血,累计捐赠300多亿元人民币。他们出人出钱出力出技术,以最直接的方式,帮助家乡发展。

  进入新时代,广大侨商侨胞仍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参与“9·8”“5·18”“6·18”等大型经贸活动以及出列席省两会、世界闽商大会、恳亲大会等重要会议,为新福建建设献计出力支持家乡发展建设。

  百舸争流沐东风。

  广阔大海,搭上福船,福建人的海上之路乘风破浪,越走越宽。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涨海声中万国商”,东冶、甘棠、刺桐、月港、厦门等港口,都曾是外国商人聚集的热门打卡地。

  国画《涨海声中万国商》 (资料图片)

  定义世界“中国白”的德化瓷器;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成为Tea的世界音标的闽南语“茶”……福建物产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向世界各地。

  交流互鉴,福建也同样接收着来自世界的多姿多彩。

  波斯孔雀绿釉陶瓶 图源:福建博物院

  曾经上过《国家宝藏》的福建国宝——波斯孔雀蓝釉陶瓶,出土在五代闽国时期的刘华墓中。这类器物产自古代西亚及中亚地区,一般用于盛装油、香水、饮品等液体类物质。它通过船载,沿着海路,从福州港进入闽国。

  也就是说,在五代十国时期,福建人就已经过上了全球买买买的“海淘生活”。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更是因大量海商频繁往来,海外贸易日益繁荣而闻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称,刺桐港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商业港口之一。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 陈英杰/摄

  不同肤色、不用语言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贸易交往、生活工作。泉州至今仍散居着数万名阿拉伯后裔,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蕃商向闽,闽人向海。人类的演变进程,也伴随着福建人迁徙移民、拓海开洋的历史。

  远古时期,福建先民就开始向台湾岛迁徙移民,继而向太平洋区域迁徙形成南岛语族,如今覆盖18个国家和地区,近4亿人口。

  农业传播反映的南岛语族早期人群迁徙 图源:文博中国

  我们可以发现,当福州人、厦门人、莆田人用各自方言指着脚发出“Ka”的读音时,地球上的大多岛屿居民都能“秒懂”。

  正是这些藏在语言底层的福建同款,烙印着福建人的迁徙历史。

  放眼世界,全球约2/5的人,生活在距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浩瀚的大海,也让福建成为联接中外的重要桥梁、友好纽带。

  如今,福建与47个国家建立了125对友好城市,菌草技术被推广到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民众脱贫致富,成为“一带一路”的友好使者。

  海海人生

  敢拼会赢

  福建与海,福建人与海的故事

  精彩仍在继续……

  END

  参考资料

  [1]万古造化聚山海。福建日报2024年6月3日 04-05版

  [2]千载风流绘宏图。福建日报2024年6月4日 04-05版

  [3]百舸争流沐东风。福建日报2024年6月5日 04-05版

  [4]闽人智慧丨在福建,成为大航海家只需要这三步

  [5]屏山君丨有海岸线的地方就有福建人!侨对福建的贡献,你知道多少?

  [6]闽人智慧丨揭秘!福建人和海洋岛民快速“接头”的暗语

  来源:福建日报、“闽人智慧”编辑部